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中印不只有邊界問題,作為兩個崛起中的大國,避免惡性競爭更具戰略意義
辛格距離前任瓦傑帕伊訪華有5年,瓦傑帕伊距離前任拉奧訪華有10年,正因為印度領導人訪華密度不高,所以每次當訪問機會出現時大家都難免會給予較高的期望,這一次也不例外。
剩下最難化解的問題
“我們再不要戰爭了!我們再不要戰爭了!”
2003年6月以印度總理身份訪華的瓦傑帕伊,特別在訪華前夕作詩說。
這位詩人總理在訪華期間與中國簽署了《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確認發展長期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此後,曾引發戰爭的邊界問題也有了特別代表談判制度。
或許,與詩人比起來,經濟學家總是更為理性和務實。
一些印度媒體在辛格總理訪問前就預言,這次訪問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難有突破,特別是在中印之間非常重要的邊界問題上。就連中國的印度問題專家們也認為,不應對辛格訪華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副所長孫士海解釋說:“之所以難有突破,是因為這些年中印關係發展比較順,各種管道、機制都已經建立起來,很難有空白的領域。”2003年瓦傑帕伊那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訪華之後,中印關係迅速走上快車道:經貿關係發展迅速,邊界問題談判循序漸進……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亞非所南亞研究室主任胡仕勝認為:“關係剛起步時,在兩國關係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會容易一些,但當兩國關係逐漸密切,或者說只剩下兩國關係最難化解的問題時候,想取得突破性進展,難度就大了。”
據法新社報導,印度新聞廣播部長達斯蒙西10日曾透露,在印總理辛格訪問中國期間,兩國將簽署五項協議,其中涉及:鐵路、住房建設、生物科學、土地資源管理以及傳統醫藥。但不難看出,這些協議尚不具備“突破性”。
意義在於承前啟後
其實,過去一年,中印關係並不缺少意義重大的進展。
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2007年12月中印陸軍在昆明的那次“手拉手”,同名代號的聯合訓練在中印兩軍之間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在演訓之前,中印剛剛舉行了首次防務與安全磋商。
另一項意義重大的進展出現在兩國經貿領域。2007年11月底,兩國貿易額已突破342億美元,印度2007~2008財年第一季度統計表明,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照此速度發展,兩國領導人確定的2010年雙邊貿易額400億美元的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胡仕勝認為:“可以把辛格來訪看作是對過去一年兩國關係積極發展的點睛之筆,在確認對過去發展滿意的同時,雙方共同展望未來。”孫士海指出:“目前高層互訪的意義在於,保持發展勢頭,給兩國關係注入新的動力。”
中印攜手繁榮是當務之急
“如果僅僅把存在的問題的解決視為唯一的突破表現的話,那視野就非常狹窄了。”胡仕勝說。
其實,每一次中印領導人的面對面接觸,之所以會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不僅僅因為這是兩個鄰國外交有了新進展,而且是因為這個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交往,或者冠以時髦的說法,這是“龍與象的握手”。
早在2006年底,當時的美國《國家利益》撰稿人葛列格•謝里登就放言:“中印戰略競爭將是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要特點,認為印度同中國的戰略競爭會不斷加強,並像中美競爭一樣成為全球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勝於雄辯,面對中印崛起對兩國關係以及世界所帶來的影響,辛格曾就中印競爭與合作提出頗有新意的觀點。“以我個人的觀點看,世界這麼大,(中印)兩國可以同時發展。兩國擁有足夠大的合作空間。”他從全球視野審視中印合作,“儘管我們在一些領域的競爭無法避免,但是也可以相互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看作為辛格訪華鋪路的一次重要出訪中,印度國大党主席索尼婭•甘地在2007年10月27日的清華大學演講時,突出強調兩種文明的和諧,指出中印攜手繁榮是當務之急,並再次強調“世界之大,足以容納我們兩國的發展和願望”。
“辛格訪華傳遞了一種資訊,不要因為同時崛起造成兩國惡性競爭。”胡仕勝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隨著中印崛起,共性會越來越多,分歧主要集中在雙邊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會一點點話解,也就是說共識會越來越多,多得兩國的分歧“無足掛齒”。換言之,當雙邊問題難以有大突破之時,中印可以在地區和全球層面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點。
路透社在報導辛格出訪的消息時,使用了這樣一個標題:《“中國龍”與“印度象”求同存異》,用這個說法來形容辛格訪華對於推動中印關係的意義,也許再合適不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