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醫改有了正確的大方向,具體的難題將會在社會進步中逐一化解。 |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評論員 張沐)2008年中國醫改新方案終於歷經多年激烈爭議後,有了明確定論。在1月8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強調,衛生是公益性事業,不能照搬經濟領域的經驗和做法。衛生部長陳竺也明確表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業。
當今,中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但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近年來,中國衛生費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持續下降。197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中,來自政府預算的比例為 32.16%,到1996年下降為17.04%。爾後進一步降低,直至2004年才恢復17.04%的水準。200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6598億元人民幣,占GDP的5.6%,達到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準,但其中政府投入僅占17%,企業、社會單位負擔占27%,其餘56%由個人支付。而在歐洲國家如德國,至少有80%左右的公共衛生支出由國家負擔。
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加以市場化導向,以致醫藥衛生系統全面追市逐利,一度成為高收入行業。大多醫院直接下達任務到各科室,各種檢查、檢測、治療、住院費用大增,醫生普遍開大處方,一般的小病如小感冒都需要花幾百元醫藥費,甚至還出現“天價”狠宰患者的諸多醫藥費。哈爾濱的一家醫院,居然向一位病人收費550萬元人民幣,令致大眾輿論譁然。
20年多前,國家衛生部提出的“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據認為是中國醫療市場化的明確信號。然而在實踐中,市場化沒有帶來醫療事業的發展,卻導致了看病難和看病貴的普遍問題。
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應分為四個部分:醫療保險改革、醫藥流通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亦稱為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公共衛生體制改革。而最先陷入困境的是其中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從1984年起,醫院開始承包制試點,且一路衍生“以藥養醫”、“醫院創收”等現象。期間相繼出現民營醫院參與競爭,但80%以上的醫療資源牢牢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並未進入完全市場化的公平競爭。
此外,醫療衛生服務存在兩極分化,醫療資源過於向城鎮傾斜,向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傾斜,其公平性飽受詬病。2000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對191個會員國的衛生系統分三個方面進行了績效評估。在衛生負擔公平性方面,中國位居倒數第四位,其中城鄉“生命價格剪刀差”政策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資料顯示,在中國城鎮地區,醫療保障(保險)制度所覆蓋的人群大約有1億人,不足全部城鎮從業人員的半數;在農村地區,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大部分農民被排除在了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