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登陸部隊快速搶灘。(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2月14日電/環球網消息:台“國防部”軍事新聞網2月13日發表了一篇台軍“國防大學”陸軍學院中校教官蔡和順文章,文章稱解放軍登陸作戰樣式已經升級爲“多維快速上陸”登陸模式,登陸的突然性和爆發性超出預料:
台灣海峽南北縱長約三百九十公里,東西橫寬約一百九十公里,最狹窄區域僅有一百二十五公里,以解放軍使用最先進兩栖登陸艦艇全速航行,亦需五至六小時才能完成航渡,另非正規登陸所使用大量民用船只,所需時間更達十小時以上;然在海上航渡時間,所載運大批主要登陸兵力船艦,其戰力是最薄弱、也是最容易造成致命打擊時機,尤距台島海岸越近則易遭受更大火力攻擊,這也是解放軍渡海登陸戰役中最困難之一。
解放軍考慮未來登陸戰役中,已認清于海上航渡階段是處于最危險時期;爲减少損傷確保登陸戰役成功,考慮同時運用包括兩栖登陸艦艇、氣墊船、地效飛行器、直升機及運輸機等多元化載運輸具,縮短于海上滯留、換乘及航渡時間,减少登陸梯隊編組快速突擊上陸,以建立“多維快速上陸”登陸模式。
多維快速上陸意涵
所謂“多維快速上陸”即運用多種作戰力量,使用多項登陸工具,幷用多種登陸方式,力求從多個方位采取多種措施,在預定的登陸方向和地段靈活快速上陸。其戰略思想包含上陸的多維性及快速性兩大要素,首先就“上陸的多維性”戰略思維分述如下:
一、作戰力量的多維性:有正規部隊和非正規部隊、海軍陸戰隊和陸軍有關部隊及傘降和機降部隊。
二、登陸輸具的多維性:有制式和非制式登陸工具、先進和一般性能登陸工具及大、中型和小型登陸工具。
三、上陸方式的多維性:采用平面和垂直登陸方式、排水式、掠海式和潜渡式登陸方式及傘降和機降著陸方式。
四、方位的多維性:以平面登陸和空中登陸、正面和側後登陸及在前沿和縱深登陸。
第二部分“上陸的快速性”即巧妙運用謀略,采取多種方法快速接近敵岸、突擊上陸及立穩登陸場。解放軍海軍指揮參謀學院院長曾提出:“能否保有登陸戰役的快速性,將是影響登陸戰役中成敗關鍵及决定性因素;一定要求在登陸戰役組織上,要出敵不意,擊敵不備,以奇致勝。”就解放軍登陸作戰而言也就是所謂積極作戰,在其可掌握戰役發起時間、地點、路綫及整體主動權上,以有利條件下配合各項計謀策略,于台軍意想不到的時機及地點快速上陸,幷予以突然且猛烈攻擊,以求力爭快速上陸完成登陸戰役。
戰術戰法研析
傳統解放軍登陸作戰,因大型登陸運輸船艦噸位大,無法直接搶灘登陸,須距岸十至十五海里水域換乘後,實施編波搶灘攻擊,且速度慢及機動力差,難以達成所謂“突然性”,其船團和登陸部隊均暴露敵海陸空三軍火力射程內,難以確保安全上陸。近年來,解放軍登陸部隊已逐步調整爲機械化、立體化及快速化作戰樣式,以確保各突擊上陸階段安全,采萬船齊發之勢,在海、空火力掩護、多種手段破障及縱深空、機降策應,施以多方向、多區域及有重點登陸突擊等戰術手段,將主攻與助攻、登陸與著陸、陣前攻擊與後方破襲緊密結合,提升上陸速度形成銳勢戰力,爲登陸作戰成功重要關鍵。
就以往解放軍“東海系列”登陸作戰演訓媒體報導中,了解第二梯隊上陸完畢需時一百八十五分鐘,但于“和平使命-2005”軍演中顯示,其兩栖登陸自突擊上陸發起至第二梯隊上陸完畢,僅使用六十二分鐘,已縮短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另完成建立“營級登陸場”所需時間,也由以往耗時三十二分鐘(即上陸後時間),降至僅需八分鐘,足足减少了四分之三的時間。就整體演練中,最明顯就是登陸時間大幅縮短,快速“聚積能量”及“充分釋放”,可以有效突破和摧毀台軍防衛作戰,另可縮短台軍反應與預警時間,在敵未完成堅强反擊戰力前,完成登陸上岸。
特點
預判未來解放軍登陸行動以速度快、機動力强及多方面特點,以建立“突然、快速、立體、縱深”登陸作戰基本原則。就其“多維快速上陸”具體特點如後:一、登陸編隊攻擊、防禦能力增强;二、注重火力保障幷實施最大限度聯合火力攻擊,以加速其登陸作戰進程;三、改變登陸具體形式,呈現“快速集結”、“分散航渡”、“立體上岸”及“縱深突擊”作戰方式;四、改變綫性“重心”上陸方式,驟然指向台軍防衛全縱深,打亂敵防禦部署。
解放軍新式上陸作戰方式較以前難度更大:一、較舊有登陸戰役作戰行動更爲複雜,部隊行動管制困難;二、作戰行動仍受海區自然條件的影響,在不利天候下無法遂行;三、因受空中、水面及反潜作戰限制,奪取制空、制海、制電磁權任務艱巨,不易達成;四、參戰軍、兵種多、數量大、指揮層級廣,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指揮協同更加複雜;五、各種保障任務要比其它方面作戰更加繁重,維持不易,難度增大。
結語
近期解放軍登陸演訓中,展示不同以往作戰能力,顯示兩栖登陸方式,仍爲其武力解放台灣的選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