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的一篇特稿文章指出,就在謝長廷拉高分貝,針對馬蕭配的“兩岸共同市場”打出“恐共牌”的同時,“行政院會”則積極推出“兩岸政策利多”。正反兩手同樣具有選票考量,但訴求對象卻很不一樣。
“行政院”選前頻頻鬆綁兩岸政策,背後和衝刺謝長廷的選情息息相關,希望能和自詡“開放派”的謝長廷,站在同一陣線。包括將企業到中國大陸投資40%上限的定義放寬,以及可望接續推出的“陸資來台投資商辦不動產”,“行政院”都亦步亦趨跟著謝長廷的腳步,充分展現同志情誼。
“開放”顯然已經成為這次大選中,兩岸議題的調性。這也是為什麼謝長廷要拋出這麼多代表“兩岸經貿開放”的主張,而且不惜和陳水扁唱反調,這場選戰,誰還在談“戒急用忍”,就是和選票過不去,這是大環境下的氣氛。
不過,謝長廷對馬蕭陣營“更為開放”的兩岸政策就很有意見,並以“兩岸共同市場”為箭靶,發動一輪猛攻,技巧地把“真開放、假開放”的戰場,轉移到另一個“好開放、壞開放”的戰場上。
文章說,這是一種純粹的選戰策略,謝長廷要和陳水扁切割,又要和馬英九區別,於是在“兩岸政策”上找到空間。他一手批判“兩岸共同市場”,一手透過“行政院”配合演出,祭出鬆綁政策,既要抓深綠,又要搶中間,但操作過頭,選民可能會出現一種“只准執政鬆綁”、“不准在野開放”的感覺。
而且,除非選民的耳朵各自只聽得懂一半的語言,聽到謝長廷“恐共論”的,要剛好沒聽到謝長廷的“開放論”,否則擺在一起,“行政院”的鬆綁措施,對照出的正是謝長廷“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一面,那麼,支持兩岸開放的選票,謝長廷恐怕還是掌握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