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堅實的初始條件。1949年以後,中國建立起一個高效、清廉的多級政府機構,控制權牢牢掌握在共産黨手中。這造就了一個和平、有序的社會,而這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國的工業化努力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基礎設施方面,毛澤東時期修建了80多萬公里公路和2萬多公里鐵路。電氣化鐵路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投入運營。上世紀70年代,中國首次把人造衛星送入軌道。
在跟中國情况類似的一些國家,執政精英中飽私囊,導致整個國家財政陷入困境,而中國不一樣。在改革開放前夕的1977年,中國的財政收支盈餘爲當年GDP的1%。換言之,中國的經濟改革建立在多年前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以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幅度發展變化。
最後一點,在于正確的政策。經濟改革開始後,中國通常實行一種明智而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例如,中國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政策就是考慮到了其豐富的勞動力。出口退稅被用于刺激出口增長。其他如放寬戶口制度和逐步重組國有企業也是政策明智的例子。
高速經濟增長在民主和集權社會均可發生,因而政治自由不是决定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的必要因素。經濟增長來自于那些投資于人力和基礎設施、鼓勵競爭、保持强有力的國家機構和一直堅持合理政策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