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財政是公共體系運作的血液。要實現對整個公共體系進行改革,就必須揚棄舊式的指令性計劃及其內部操作分配體制。切割式的財政分權,只是否定過往中央一統天下,調動地方積極性的初級體制改革,而公共財政則是政府實現陽光化公共服務的經濟基礎。其要害在於公共參與與社會監督。沒有公共參與,國家財政制度就很難有透明度,腐敗也因此變得不可避免。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的要求。近些年來,中國在財政管理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特別是《預算法》的頒佈實施,使財政預算管理開始向法制化的軌道邁進。但是,由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財政資金分配方式和管理格局還未從根本上突破,加上地方財政預算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層次不高,不僅影響到財政預算管理法制化效果,而且也影響到了財政資金運行品質。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當前財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加快財政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地方政府公共收入體系和公共支出體系,改革預算編制和財政資金管理制度,使政府公共預算和公共支出能夠反映出“體現政府職能,公平配置資源;科學編制預算,強化預算約束;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強公共支出透明度”的特點。在實踐中構建現代支出管理模式,主要有部門預算編制改革、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推進政府採購制度等三大舉措,這三大舉措緊密聯繫,相互促進,構成了現代財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主要內容。
公共財政制度表明政府部門要從企業和納稅人提取經濟資源,再用於社會,從而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如果過程不透明,腐敗的產生可想而知。近年來對政府部門的審計所揭示出來的種種濫權貪腐行為,都和不透明的公共財政制度有關。由於政府的行政權力是公共權力,具有強制性,往往會淩駕於法律之上。要保證約束的有效性,必須在政府預算過程中建立權力制衡機制。目前,政府預算權包括:預算編制權、審查批准權、執行與調整權、決策和審計權。顯然,這些權力必須在國家政治權力機構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即在立法機關、政府、政府財政職能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之間進行分配,以形成一個相互制約的運作系統,強化對政府及部門預算權力的制衡與監督。
為此,必須強化立法機關的審批權與監督權。包括在人大通過預算之前,建立聽證會程式,作為一個公眾的監督機制或一個反映民意的管道,實行公眾對政府收支安排活動的監督;其次,人大財經委員會構建以專業人員為主體的預算審核專門委員會或機構,具體負責預算的檢查與評估,從而形成一種“專業化牽制”。同時,明確政府預算的具體調整範圍,縮小“行政主動權”,強化執行中對政府的約束。還要健全政府內部預算權力制衡機制。建立預算部門、政府會計部門和審計部門三者相對獨立、相互制約的結構模式。此外,社會輿論的監督與制約,都是十分必要的。
儘管中國的政治體制有其獨特性,但現行的人大制度對各級政府的預、結算進行監督檢查,乃是其承受人民之托,應有的責任所在。由於公共財政制度介於經濟和政治之間,較之政黨體制的改革、人大及其選舉制度的民主改革、媒體與個人言論自由的平等實現等等,少了諸多的敏感性,也比較便於操作。也將會是今後中國推進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因此,相信公共財政制度的改革,在溫家寶總理的主導下,一定會在其新的五年任期內,有所突破和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