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3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州立大學政治系教授譚青山的文章指出,2008年的台灣大選,國民黨以壓倒多數的選票,重返執政舞台,應該是預料之中的。盡管民進黨打出“制止一黨獨大”的競選戰略,以及最後一分鐘的“西藏牌”都沒能挽回敗局。與四年前相比,真是時過境遷,人心思變。綜觀這次大選,最能讓人們引起遐思的是:爲什麽民進黨一貫善打的,而且幾次奏效的“大陸牌”和“族群牌”,沒能贏得更多的選票?是什麽因素使得民進黨輸掉這次選舉?
2004年大選後,海外曾有不少人(包括筆者)認爲民進黨尚能執政很長一段時間,主要依據是該黨能够利用“族群牌”和“大陸牌”來影響一大批選民。台灣的民粹主義思潮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宰選舉議題。
台灣選民的民主素質
文章分析,首先,應該看到,海外有不少人低估了台灣選民的民主素質。這次大選表明,台灣選民的民主素質,經過十幾年的民主政治的實踐,大有變化,選民的理性思維也大有提升。如果說四年前的大選,台灣一部分選民,尤其是年輕選民尚抱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政黨輪替”思想,而投民進黨一票,或是另一部分選民還爲“族群”和大陸情結而投民進黨的票,那麽,可以說這次大選,選民們更趨于以“現實主義”的思維、更具理性的態度來選擇執政者。
所謂現實主義,就是拋弃意識形態爲主導的投票行爲,而以理性思考方式,以切身利益爲考量,來决定投出自己的一票。意識形態的淡化,必將使選民更加理智的去看待族群問題。理性的選民也更能用現實、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分析大陸因素,而不是一味的用偏見的眼光看大陸,幷盲目追隨有意識形態目的的政客們。可以說,選民的理性素質的提高標志著台灣的民主已步入了一個鞏固、成熟的階段。
其二,海外分析家們過高的看待族群問題在台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當然,我不是說台灣族群和諧,沒有族群問題了。在任何新生民主體制中,政客們利用族群之隙,以贏得選票,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台灣也不例外。但在民主逐漸成熟以後,選民的理性素質提高後,再加上台灣選民普遍具有的較高的文化程度,要使政客們長期的利用意識形態來左右選民,就大爲不可能了。
畢竟,族群隔閡本身不是一個社會問題,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樣,所謂“大陸牌”更多的是反映了台灣本土教義的意識形態,借此牌來注入選民的憂患感,以用于驅動選票機器。雖然說台灣有一部分“基本教義”選民, 也有一部分對北京政府持有恐懼症,但大部分選民面對不斷打出的“大陸牌”,却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了,而不是簡單盲從于政客的主張和誘導。所謂利用人們對“狼來了”的危急意識,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注定是不靈的。最有力的證明就是民進黨在選戰的最後時刻,大打“西藏牌”而沒有奏效。民進黨應該對其在這次西藏3·14 事件後打“大陸牌”的失敗有一個深刻的反思。
中間選民的作用
其三,最近台灣選舉體制的改變,有利于朝兩黨制發展,而兩黨制的選舉體制,通常會産生中間溫和的政治路綫。這主要是中間選民的作用。中間選民往往决定選舉的輸贏。因爲兩黨競爭,除了各黨穩住其基本盤支持者外,更重要的是要贏得游離于兩黨之外的中間選民。通過這次大選可以看到,民進黨贏得了不到42%的選票,占台灣選民的31%左右, 可以說這就是民進黨的基本盤選票。而國民黨的得票率是略多于58%, 占全部選民的44%左右。國民黨多贏得221萬張選票。從以前的大選來看,國民黨的基本盤占不到總選民的40%以上。因而,這次國民黨的勝利,取决于中間選民的支持。而中間選民通常對具有意識形態化的議題以及任何偏極端性的選題不感興趣。另一點也可以證明,這次有四百多萬選民沒有投票,其中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是淺綠的選民。對于這部分選民來說,光憑意識形態的議題不足以讓他們投民進黨的票。驅使他們不去投票的原因是中間選民所關心的執政黨的政績及給選民帶來的利益。
其四,盡管民進黨掌政八年,但幷沒有從一個意識形態政黨轉型成爲一個執政黨。在八年執政中,民進黨的確在去中國化,在加强本土意識等方面下了不小氣力,但在促進族群融合、社會公正、清廉政治、經濟發展等方面,幷沒有做出社會公認的成就。相反,執政者們却深深陷入瀆職貪腐、利益傾軋、執政無方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而對這一切,執政者們幷沒有引以爲戒,而是將責任轉移,以期望獲得重生。其主要策略:一是指責國民黨把持“立法院”,民進黨沒有多數,不能有效執政。這一指責對于擁有大量行政資源的民進黨沒能在台灣建立政府廉政,社會公平,經濟繁榮是沒有多少民意基礎的;二是指責大陸對台封殺,不給國際空間,視兩岸經濟整合是對台威脅。由此拒兩岸“三通”,排斥大陸旅游,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作繭自縛。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不去承擔執政不利的責任,坦誠面對選民,而是推卸責任,繼續以意識形態裹面,是對選民智商的不恭。
失去大量年輕選民
其五,民進黨雖穩住其30%的基本盤,却失去大量的年輕選民。民進黨的前兩次大選,之所以得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選民的支持。筆者參加過幾次2004和2008年民進黨的競選造勢活動。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造勢現場年輕人的參與。2004年的大選,可以看到很多的年輕人在造勢現場。而這次在一場由陳水扁參加的造勢晚會上,筆者幾乎看到的全是老年人,年輕人是寥寥無幾。年輕人對政治是非常敏感,同時他們也關切自己的切身利益。
文章說,這些年,年輕人對民進黨的支持,有很多出于對民主政治的支持,爲選反對黨而選舉。隨著民主政治的成熟和鞏固以及兩黨政治的建立,爲反對而反對的民主熱情勢必爲理性的思維和對切身利益的關注所代替。民進黨執政期,台灣年輕人就業率不高,工作出路有限,事業前景不容樂觀,導致年輕人選票的流失。正如筆者在2004年大選後所預測的:“一旦台灣的經濟和股市下滑到真正影響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口袋里的鈔票時,那麽將來推動台灣選舉的動力,恐怕不是族群,認同等政治因素,而是肚子問題。所謂‘肚子扁扁,還選阿扁',將變成‘肚子扁扁,就怪阿扁'”。
如此分析2008年台灣大選,似乎只注重台灣本島因素,而沒有談及國際因素,尤其是美國在這次大選中的作用。這里不是筆者有意疏忽,而是有意强調台灣民主的成熟,選民的理性。當然,台灣民主政治的成熟和選民的理性的提高到底與國際因素有多大關系,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試想如果沒有美國和中國大陸的聯合反對,台灣大選和入聯公投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