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小平望海南20年與台灣看齊 檢視成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19 11:04:52  


 
  【開發區盲動】

  洋浦開發區被指喪權辱國

  各縣市紛紛申請開發區,至1995年底,有104個備案。一官員稱,當時開發區佈局混亂、重復

  海南建省後,工業開發被定為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力。在《海南經濟發展戰略》中,強調要把發展工業作為振興海南經濟的中心指導思想。

  當時,老百姓中流傳一句話,海南幹部不是在“天上”(指出國訪問和招商),就是在“地頭”(指陪老闆看地),平常在辦公室見不到人。

  海南獲得各項優惠政策的同時,轄下各個縣市紛紛開始要求設立開發區。

  至1995年底,海南有據可查的開發區有104個。曾在海南省建設廳任副廳長的林克昌說,這些開發區真正能破土動工的則少之又少。到1997年,開發面積只有23平方公里,約佔開發區總面積的2%。

  洋浦開發區是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一個。

  洋浦地處海南西北,有深港優勢。原海南省委書記許士傑上任後,決定將30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權租給香港一家大企業———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

  當時確定這個模式是,主權範圍內的事,中國說了算;企業經營自主權,管理權上的事,外商說了算。

  “這樣做是因為海南政府自身根本沒有資金開發洋浦。”海南戰略發展研究所所長傅志平說,僅僅洋浦開發區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億元,而當時海南一年的財政收入為4.2億元。

  “當時的海南是處於這樣一種環境。”李永春說,“凡是政策沒有明文規定不可以幹的,就可以大膽試驗,大膽實踐。”

  但在一片“喪權辱國”的質疑聲中,洋浦開發區的報告一直未被中央批准。當時海南特區的這一做法被指責為“讓外商製造新的租界”。

  洋浦一大批土地就這樣被閒置了5年。

  按照法律規定,閒置超過兩年的出讓土地,政府有權收回。事實上,政府並沒有這樣做。

  原洋浦工業區規劃土地建設局長夏明文說,從政績角度講,只要有個空架子也是好的。“由於開發規模與開發能力不相適應,不少開發區奠基後就停工。尤其是各縣市各自為政,必然導致開發區佈局混亂,項目重復,無規劃可言。”

  【房產夢魘】

  人人談房產,人人都是地產老闆

  房地產最熱時,在島上投資地產的企業有5000多家,林克昌說,哪怕官員參與也不算違法

  林克昌已有64歲,他生命中有8年的時間在處理海南閒置積壓的房產。那時他是海南省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他說,提起房產泡沫至今都令人心有餘悸,它嚴重挫傷海南經濟的元氣。

  海南房產泡沫的源頭始於1989年3月26日。那天,《海南經濟特區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規定》出臺,土地批租暫態成為海南財政收入的一大重要來源。

  曾在三亞市國土資源局任副局長的夏明文介紹,作為一項吸引投資者的舉措,政府以較低的價格將土地大量批租出去,然後拿土地出讓金投資于基礎設施。

  以1993年的三亞市為例,三亞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過五六千萬元,而通過土地批租的房地產收入則超過一億元。

  而在前一年,三亞中心城區一塊4.3畝的土地,以每畝381萬元成交,創海南歷史之最。

  由於海南在實施土地有償轉讓之前,還未真正開展城市規劃,所以當時找地蓋房子、做項目並不難。於是,上島找地、找項目的人越來越多。

  據統計表明,在房地產最熱時,島上投資地產的企業有5000多家。那時,幾乎人人談房產,人人都是地產老闆。

  “哪怕官員參與也不算違法。”林克昌說。

  當時有些公司只付少量的定金,通過關係拿到土地或項目的批文找買主,輾轉下來,到真正的開發商手裏時可能已經是第七手買主,而土地價格也可能是最初的好幾倍。

  林克昌記得甚至出現,有的公司好不容易搶到一個項目,結果發現那塊地卻是當初自己賣出去的。

  為了造成供求關繫緊張的假像,許多炒家囤積房產。房價自1991年下半年開始攀升至1992年6月達到頂峰。1992年1至4月平均漲幅在4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