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22日電(記者 倪鴻祥分析報導)準“閣揆”劉兆玄公佈第一波“閣員”名單17人,“內政”、“外交”、“經濟”、“經建會”等重要部會首長雖已經敲定,但“財政”、“教育”、“國防”、“陸委會”等重要部會人士仍懸而未決,引發外界憶測名單未定的原因。劉兆玄一句“每個人都是我‘求’來的人,而且要‘三番四次’去求”,透露出“組閣”過程的困難度。
國民黨在野後,除了部會首長卸任離職外,許多次長級的官員,也相繼離開政府體系,而且一離就是8年,執政人才的培養,因此出現斷層,過去的政務官經過8年民間洗禮,雖有部分同意受邀重返政府體系,但也有人不願再涉足政界。
近8年來,“立委”質詢官員的態度不僅日益強烈,甚至經常惡言相向,猶如“教訓兒子”,私底下,“立委”為了地方選舉考量或選舉利益,又常向行政官員施壓,令官員左內為難,不少學者專家聽聞狀況後,難免會有“烏紗帽”難戴的感覺。
尤其扁政府8年,行政官員來來去去像走馬燈,雖說部分原因在於理念不合,例如唐飛,但也有因為無法適應問政生態而離職的,例如自言“誤闖政治叢林的小白兔”的前“經濟部長”宗才怡,難怪勤走兩岸的台商,會開笑的表示“當官要到大陸當”其原因就在於民主制度下的官員,一舉一動必須接受“立委”監督。
另一方面,馬蕭在檯面上給足了劉兆玄面子,但馬蕭接受700多萬票託付,當上正副“總統”,兩人肩負執政成敗的重責;何況尚未公佈的“國防”、“陸委會”,依法都是“總統”的權力範圍,劉兆玄更須尊重馬英九的意見。
劉兆玄公佈第一波“內閣”人事時,就不諱言的表示,“內閣”名單都是由他提出,然後馬蕭提意見,再共同會商決定。
不過“伯樂尋良馬”,“良馬也在找伯樂”。台中市長胡志強曾公開建言,認為最好是領導者去配合人才,不要人才去配合領導者,胡的話正是一語道出“用人哲學”精妙之所在。
難怪劉兆玄要強調,組閣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他‘求’來的人,沒有人向他‘求官’,而且要‘三番四次’去求,真的很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