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政治思想沒有過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界解釋一些中國人原創的原則,說服力也不够。原因也是概念不准、語言含糊。至少,我們在談政治時,用的是從日文轉口的“politics”,將脫離時間的空間和基督教神學背景裝進中國的西式政治概念,其中中國傳統的“政”和“治”的要義已失,傳統理念的人本、動態和時空結合的政治邏輯在中外論辯中幷不起作用。其實,中國爲政思想比西方有很多先進之處。孔子說“政者正也”,又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爲政者本身要正,治理的政策才能正確。如若不然,必草菅人命,民不聊生,政權也就岌岌可危。由此推論,孔子是第一個推崇人民對暴政造反有理命題的大思想家。
中國政治傳統的道理就是這麽簡單明了,在西方,直到17世紀的約翰.洛克,才開始講清這個道理。用西式本體論的語言來解釋民主對中國是好是壞,無異於承認某種特定的政治體制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效果。如果認爲民主只是解决决策程序問題,於是直選制度就成了評判政治好壞的首要標準。根據西方傳統的“天賦人權”說(以上帝造人爲前提),西式民主還是保護抽象人權的“最高上訴法庭”和人類不可逾越的最佳政治形式。中國人不相信世界末日,政治也不可能有最終或最佳的模式。孔子的爲政思路,正如荀子所總結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將儒家的君民關係的實質一語點破,比西方政治科學的論證高明許多。
將“政者正也”推廣到國際關係領域裡,道理是一樣的。當年美國學者福山鼓吹“歷史終結論”,認爲西方在冷戰中的勝利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西式民主的絕對優越,從而爲小布什政府的“政權變更”的國際戰略提供了關鍵的理論支撑。然而,連福山本人也始料不及的是,“小布什主義”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幷沒有獲得國際輿論的認可,而且在實行過程中已經失敗,美國的“軟實力”一落千丈。事實證明,任何强國,其身不正,國際地位必然下降。
因此,在與美國交流時,如果根據普世價值論的思路勸說美國要有耐心,中國的“民主化”尚需時日,那只能刻意迎合美國人堅信“耶穌終將到來”的心理,但實質上傳遞了中華傳統劣於西方傳統的錯誤信息。近年來國內儒學大興,很多人以爲儒家“和合”思想傳播的機遇到來,但美國人多以爲是中國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死灰復燃,於是有沈大偉等美國學者重提中國在亞洲的傳統“霸權”,即“朝貢制”的恢復。這種新“中國威脅論”雖然是隔靴撓癢,荒誕不經,但同近年來國內“快餐儒學”突然成爲大衆流行文化有關。“快餐儒學”未必得儒學精要,但支持了外人對當今中國事務的一個基本看法:回歸傳統是爲了防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