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降大任於斯人”,悲壯的考驗。
|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6月號《中國評論》發表該刊記者王平撰寫的文章“汶川大地震與民族復興的腳步”,全文如下:
汶川大地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幸,但是如果我們拂去地震的厚塵,可以更加清晰地觀察到一股股豐沛不可復御的潛流從四面八方匯聚,將中華民族復興的輪廓托起,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聽到了民族復興的腳步。
救援者的腳步:綜合國力的提升得到充分展示
面對巨大災害,最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對於災民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他們的生命財產給予救助的力量。
地震發生之後,“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無論對那些受創的災區民眾來說,還是對前往救援的人們而言,都具有無可爭辯的重要意義。人員、交通、通訊、醫療、後勤、防疫、預警、氣象等全方位展開,除了千方百計爭取以最快速度到達每一個受災點的救援人員外,各種應對災情的專業隊伍也迅速組織起來,並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從四面八方匯聚災區。
在短短的五天內,中國民政部就向災區調撥近二十萬頂帳篷、二十多萬床棉被、近二十萬棉衣。據悉,還要向廠商訂購上百萬的帳篷,並在百日內向四川提供一百萬套拚裝板房。大量救災人員通過空運迅速抵達災區,其他如食品、醫療用品、飲用水通過空運和鐵路、公路源源不斷運往四川發到災民手中,交通、通訊的專業搶修隊伍冒著危險迅速展開修復工作,大型的專業搶修設備包括空投的重型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療力量迅速達到四川,保證了被救出的受傷災民得到及時而有效的專業救治;而在奮力搜救生還者的同時,防疫的工作隨即展開;太空的衛星也迅速被用以監測災區大範圍的狀況,專業的氣象、水利、地質人員隨時對災區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提供專業的判斷。
而對於不能直接參與救援的億萬民眾來說,為災區捐錢捐物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截至十九日中午,民政部公佈的地震捐贈款物已經超過百億,二十二日中午已超過二百億元,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而快速的增加之中。而僅僅中央電視台的一台賑災晚會,就籌款超過十五億。
除了安排二百五十億元,加大對抗震救災的資金投入外,中央財政今年先安排七百億元建立災後恢復重建基金,明後年繼續作相應安排。 應該說,沒有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所積累的豐厚物質基礎,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在面對特大地震災害時的出色表現。總體來說,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面對此次特大地震災害時不僅盡心盡力,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有心有力。
中國目前已經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引擎之一,此次動員海、陸、空、天各種力量的超大型立體救援行動,也使當今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示。這種綜合國力,不僅是災區民眾得到充分的物質保障的基礎,也是民族復興賴以實現的重要支柱。
解放軍的腳步:民族復興的必有柱石
在此次大地震發生的幾個小時之內,解放軍、武警就迅速集結向災區開進。在漫山滾石、無路可行、夜黑震多的情況下,很多冒死翻山越嶺率隊向情況不明的重災區進發的軍人,是肩扛金星的將軍。
地震災區,幾天之內匯聚了十一萬精兵,還有八十位將軍。
為了搶救地震災區民眾,中國空軍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略運輸。據報導,就在空運國家地震局等救災人員五個小時後,空軍向空降兵下達了飛赴四川抗震救災的命令;十三日五時許,六千八百餘名官兵分別在武漢天河機場和開封某軍用機場集結完畢。十三日八時開始,空軍出動三十二架飛機,在十七個小時內滾動飛行一百一十三架次,將兵力和近八十噸救災物資、藥品全部輸送至災區。此次中國軍隊在突如其來的危急狀態下,向世人展示了兵力集結、戰略運輸、山地飛行、絕地空降、體能意志、後勤保障等諸多方面的能力。
截至五月十八日十二時,據官方的不完全統計,軍隊和武警部隊共出動十一萬三千零八十人人,主要來自成都、濟南、蘭州、北京、廣州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武警部隊等大單位,涉及海軍陸戰隊、空降兵、工程、通信、偵察、醫療防疫等二十餘個兵種;出動各型飛機一千零六十九架次,開出軍列九十二列,動用大型運輸車、吊車、沖鋒舟、便式通信設備、發電機等各型裝備十一萬台(件),派出一百一十五支醫療隊、防疫隊、心理應急干預隊,發放被裝、食品、戰救藥材、帳篷等近三百三十一萬九千套(件),調運各類物資 七萬八千多噸。中國軍隊在此次抗震救災中所發揮的作用,絕對是無可替代的;他們不僅是災民的直接救難者,也是中國民眾心中的保護神。 在軍隊與民眾的關係中,能夠令老百姓“簞食壺漿”相待的軍隊,祇有那種能拯救民眾於水火的軍隊。這種軍隊,可以說是民眾與政權之間的一種指標性粘合劑。民眾對軍隊的信心和依賴程度,往往就表示了對政權的信心和依賴程度,同時也表示了對自己現有生活能否保障的信心和依賴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