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匯報:教學語言回歸能力為本 十分必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7 14:42:48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文匯報今天的社評指出,在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日表示,當局已定出教學語言的調節方向,不再一刀切將學校區分為中中、英中,若中一收生每班有85%人達適合英語教學的標準,即可開設英文班;而即使是中文班,初中3年亦可有25%課時採用英文元素學習。我們認為,當局容許學校根據學生能力選擇教學語言,不僅有助淡化中中與英中的標籤色彩,而且能夠讓更多符合條件的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語言學習;同時,較彈性的語言政策,讓校方在中文教學中滲入英語內容,有利於提升學生的兩文三語能力。不過,鑒於中學招生競爭激烈,當局須設立嚴格的機制加以規範,防止一些條件未達要求的學校以英語教學作招徠,影響教學質素。

  需要指出的是,教學語言政策的調整,並非是對母語教學的否定。母語教學推行10載,成績有目共睹,學生非語文成績持續得到改善,中中生升讀預科及大學的機會明顯增加,這些都說明了母語教學更有利於學生吸收課程內容,提升學習興趣與效率。但也應看到,在實行母語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引起不少爭議。教育局對教學語言作出針對性調整,在政策上加入更多彈性,十分必要。

  社評認為,過去在中中、英中一刀切的政策下,只有約四分之一符合要求的學生可入讀英中,但實際上符合英中要求的學生不只此數。由於制度僵化,令不少有能力入讀英中的學生被拒之門外,對他們並不公平。同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社會始終較重視英語,標榜英語教學的學校自然容易招收成績好的學生,相反,成績較差的亦多報讀中文中學,由此產生中中與英中的標籤效應。教育局建議取消英中與中中的界限,改校際分流為校內分流,因應能力決定授課語言,既可讓有能力的學生有機會接受英語教學,亦可避免在標籤效應下造成學校收生的不公。

  有意見擔心,新制度可能會令學校間的標籤效應,轉移到校內各班級。應看到的是,校內學生程度有別,十分正常。學校早已根據學生的成績來分配組合不同班級,方便教師因應學生程度授課。其實,社會不應迴避學生存有差別的現實,而應利用現時教學語言上的彈性,調整教學方式,既提升學生的英文能力,亦保留中文教學優點,讓學生真正得益。

  當然,放寬教學語言後,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處理。例如,在同一間學校內推行中英文授課,將大大加重教師的壓力及工作負擔,局方須增撥資源,加強對校方的支援以及教師的培訓,以適應新安排的要求。同時,當局在監管方面更須從嚴把關。由於不少學校為了招生考慮,都會傾向開辦更多英語班,當局應有一套清晰、嚴謹的標準去評定這些學校是否達標,並不時派員視察教學質素,確保符合要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