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地震、水灾、風灾等自然灾難,解放軍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現,令國際社會爲之側目。在驚嘆于解放軍救灾能力的同時,也在探討解放軍發揮國際救援作用的可能性。而中國對他國軍機進入中國救灾的開放態度,給予了這個大膽猜想更多的信心。境外媒體分析,解放軍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有利于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非傳統安全合作是新趨勢
搶險救灾是世界各國軍隊在和平時期的重要職責。近年來,世界各國在逐漸擴展軍隊的非戰爭職能,讓軍隊越來越多地承擔應對自然灾害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任務。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美軍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概念,其任務除進行戰爭外,還包括對灾難實施人道主義救援、執行維和任務等。日本在《自衛隊法》中也明確將“灾害派遣”列爲自衛隊的軍事行動之一,積極參加國內搶險救灾和國際救灾援助。
各國搶險救灾的實踐表明,軍隊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高度機動能力,在灾害救援中發揮著其他力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與中國軍隊在灾害面前大規模動員和全面參與不同的是,國外往往在軍中成立了專業救灾部隊,除特大灾害外,一般僅動員專業的救灾兵種。
各國軍隊之間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也變得日益密切。有專家認爲,在應對自然灾難等非傳統安全方面的合作,將成爲以後各國軍隊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新趨勢,尤其在視對方爲潜在對手的國家軍隊之間。
解放軍初具出國救灾能力
與發達國家軍隊相比,中國軍隊在參與海外救援時顯得格外謹慎。除執行在聯合國框架內的維和任務以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外,解放軍幾乎沒有成建制地出現在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