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資深政論家孫慶餘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國民黨班師回朝,民進黨倉皇辭廟。民主時代的政黨輪替,在台灣表現得像帝制時代的改朝換代。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太廟”民主紀念館,不僅佛頭著糞的228民主風吹特展被請出大廳,館名還決定改回中正紀念堂。紀念民主與紀念強人之此消彼長,非此即彼,說明了21世紀的台灣依然沒有走出冷戰陰影。
台灣的冷戰陰影非常多。國民黨一回朝,馬上進行“兩岸和解休兵,國際互相扶持”。這卻是民進黨挾“恐共”之名反對到底的。釣魚台撞船糾紛,國民黨揚言不惜一戰,火速召回駐日代表。這又是民進黨基於安保,不敢造次的。
藍綠競玩冤冤相報
文章指出,以台北最莊嚴、神聖地段蓋中正紀念堂,這是台灣民主人士及白色恐怖受難者永遠的痛。但只會反對而不會對話的扁政府,卻以粗暴方式取消獨裁者殿堂,舉辦當面羞辱蔣介石銅像的228民主風吹特展,不惜造成蔣家後人及國民黨支持者新的傷痛。除了仇恨及冤冤相報外,看不出這一連串懲罰蔣介石(包括慈湖關燈撤哨),有何希臘悲劇式淨化人心及警世效果。其結局自然是再一輪的冤冤相報,紀念強人而不紀念民主。
然而,台灣人會同意國民黨與民進黨競玩冤冤相報遊戲,置民主時代的台灣人觀感於不顧嗎?顯然不會。獨裁者如果真的值得紀念,那該是在國民黨總部前,不該是“總統府”廣場前,照護及維修也該是國民黨的錢,而不是人民納稅錢。
意識形態製造仇恨
文章指出,人民納稅錢只能供養孫中山,或類似法國的賢人祠。如果蔣介石功過相抵後值得入祠奉祀,與蔣滑水、孫立人等同列,當然可以。但超越“國父紀念館”,儼如帝王及蔣家王朝君臨台灣的永久地標,卻是台灣民主的恥辱,是國民黨民主轉型過程必須補修的一課。
盲點出在哪裡?出在朝野都以歷史恩怨或冷戰(統獨、藍綠)思維看問題,心目中只有狹窄的正義與是非。因此冷戰時代雖已結束,中正紀念堂還在冷戰,民主時代雖已到來,民主紀念館卻在紀念228冤魂。
文章指出,冷戰是人類歷史的大災難。不同於以往的地緣政治對抗,它是無遠弗屆的意識形態對抗,親如父子也可能因意識形態不同而反目,社會並以意識形態切割製造仇恨。這場戰爭並非從1946年邱吉爾“鐵幕”演說開始,而是早在1917年蘇聯革命成功後就開始了。以世界和平自命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實際是這場冷戰的導引者, 如同英國議員說的:“威爾遜說話像耶穌,行事像勞合.喬治(英國帝國主義的堅強擁護者)。”
由於朝野冷戰繼續,民主不能真正落實,蔣介石及228受難者才被一再拿出來當道具,台灣還扛著死者之名,為一群早該入土為安的死者爭鬧不休,國民兩黨難道不覺得自己的冷戰行為可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