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銘清(左一)與本評論員在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的成立大會上。 |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遠在1985年去廈門採訪過幾天,後來就與廈門無緣,直至多日之前到廈門參加老朋友張銘清推動發起的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的成立活動,才得以再次重游廈門。23年之後再看廈門,當然感慨萬千,城市面貌自然已經不再認識,廈門在兩岸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也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到了廈門,卻萌發了非要評一評張銘清不可的念頭。
張銘清在國務院台辦主任助理兼新聞局長的職位上轉往海協任副會長之後,日常工作沒有這麽繁忙了,這時候,廈門大學選擇了他,聘他為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初始,他有些愕然,但是,很快就為之心動。作爲老朋友,我也很奇怪。北京還有做不完的事,跑去廈門幹什麽?所以,當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立的時候,冠蓋雲集,陣勢嚇人,張銘清邀我也參加典禮時,我卻覺得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直至在張銘清策劃推動下,廈門大學與復旦大學、海峽導報共同成立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的時候,我對張銘清說,你不請我,我也要參加。我知道,他曾經是大陸新聞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如果他不在1993年轉往國務院台辦,那麽,他在新聞行業的貢獻會有多大,不是可以低估的。如今,行政工作得以鬆弛,於是,作爲新聞人的血管又滾燙起來了,張銘清又回到了新聞人的行列,歸隊了。此刻,同為一個新聞人,我沒有理由不為他鼓掌。新聞人對新聞工作的熱愛,真像是一種特殊的“鴉片”,一旦沾上,一輩子放不下。
其實,張銘清一直沒有放下新聞這兩個字。在國務院台辦期間,他負責的主要工作就是兩岸新聞業務。從1993年至2006年,他擔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要注意,在這一個階段,兩岸關係經歷了驚濤駭浪、千曲百折,但是,兩岸新聞交流卻一枝獨秀,不斷發展。原因多種多樣,不過,許許多多的台灣媒體人士,與張銘清成了朋友、成了深交,這説明什麽?從1993年至今,我與張銘清就沒有停止過友情。張銘清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從内心、從骨子裏頭,就有一股推動兩岸新聞深入交流的勁!
翻開張銘清的簡歷,可知他於1978年至1981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是該院首屆碩士研究生。1981年至1993任《人民日報》福建記者站記者、首席記者、站長,《人民日報》記者部副主任、高級記者。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新社新聞學術研究中心副主席。張銘清的新聞資歷,那是響當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