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口泰國的新型隱身護衛艦。(資料圖) |
核心提示:據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報道,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布的報告顯示,至少在過去10年,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而其中90%以上的進口來自俄羅斯。不過,中國去年的武器進口總額下降了60%以上,表明中國的工業生産能力已開始逐漸接近俄羅斯。該研究所的研究員保羅·霍爾頓表示,俄羅斯已經完成了與中國簽署的所有大型武器合同的交付工作,其中一些重要合同被提前終止。專家認爲,這可能標志著中俄兩國間大批量的武器交易已開始走向終結。
軍工企業生存的需要
俄羅斯軍工綜合體負責俄羅斯的武器研發、生産和出口,不僅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整個俄羅斯經濟來說,俄軍工企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俄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俄羅斯軍工企業普遍處境艱難,主要原因是國家財政撥款嚴重不足,國家訂貨急劇减少,許多軍工企業完全依靠出售武器來維持生存,而擴大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發展的需要,因爲俄羅斯對華武器出口約占俄武器出口總額的20%,個別年份這一比例曾達到40%至50%。
由此可見,中國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已成爲俄羅斯的戰略夥伴,發展中國的武器市場是在當前形勢下扶持俄軍工綜合體_的有效手段。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能否保住俄羅斯是中國的主要武器出口國的地位,對俄羅斯的高技術産品出口來說有著决定性意義。
但是,兩個挑戰擺到了俄羅斯的面前,一是中國高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武器研制能力不斷增强,對俄羅斯的依賴今後會逐步下降。中國作爲當今世界的一個主要大國,肯定會致力于研制性能先進的武器,十多年後中國有可能完全擺脫高新武器依靠進口的局面。不僅如此,中國的武器研發除了改善本國軍隊的裝備外,在世界軍火市場也將占據更大的份額。中國已建立起相當有效的管理科技的機制,包括軍事部門的管理,這大大提高了科技的生産能力,尤其是在高技術領域。這種機制既具有西方模式的靈活性和幹練性,又有自己獨特性,有助于把軍事開發成果迅速地利用到民用領域,能集中力量發展關鍵性的領域。中國的軍事科學和生産正在大大加强高技術領域獲得的新知識和新技能的積累,中國模仿外國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只是暫時現象,是“增長中的問題”,是在積累技能,建立科技和工藝基礎,中國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飛躍,才能獨立地發明幷生産第五代及後幾代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
另一個挑戰來自俄羅斯的競爭者。俄羅斯現在已經感到美國以及法國、英國、德國、瑞典和以色列等國競爭的壓力。一旦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令取消,中國就有可能從多種渠道獲得武器,在一定條件下改爲從其他國家進口武器。如果法國開始的修改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條件做法獲得成功,法國的“幻影”一2000等武器都會同俄羅斯形成激烈的競爭。如此一來,俄羅斯在這個最有利可圖市場上的份額將大大縮小,這將導致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撥款的减少和衰退,因爲對這個部門來說,國防産品出口是生存的主要手段。
莫斯科的兩難選擇
盡管俄羅斯政府和它的軍工企業願意維持目前與北京的商業協議,但是不斷成熟的中國國防工業已經能在莫斯科授權的情况下,獨立制造越來越多的先進武器系統,而不用直接從俄羅斯購買已完成的武器平台。而且,中國已經開始减少購買完整的俄制武器平台,例如已組裝完畢的戰鬥機和軍艦。
北京開始更多的進口軍事技術、子系統和其他關鍵的零部件,這樣中國的軍工企業能够將這些技術、子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直接運用到自己獨立設計的武器系統當中。
不斷提升的中國國防生産能力使得俄羅斯的官員們面臨一個困難的選擇。直到現在,俄國政府還拒絕出售它最尖端的武器系統給中國,例如遠程戰略轟炸機或彈道導彈,它擔心中國有了這些武器後會打破東亞的力量平衡。這一政策意味著莫斯科出售給中國的武器幷不能使中國大陸在與台灣地區或日本所擁有的更爲先進的軍事技術競爭中保持優勢。然而,中國企業已經很快就能利用自己的技術替代許多昂貴的進口武器項目。
爲了保持俄制武器在中國防務市場的占有率,莫斯科也許會决定向北京出售更爲先進的武器系統。2005年1月,俄羅斯空軍將領表示,在中俄舉行的“和平使命-2005”雙邊軍事演習中,俄羅斯有意展示了圖一95MS型戰略轟炸機和圖-22M3型“逆火”轟炸機,以吸引中國買家的關注。盡管這兩款戰略轟炸機都屬于老式的作戰平台,它們却能針對空中和地面目標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包括打擊美國的航空母艦。另—個可能的出口項目是俄羅斯第四代柴電混合動力“拉達”級潜水艇,這一可能的采購也能增强中國對抗美國海軍及其太平洋盟友的軍事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