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民間版”縣域經濟百強縣揭曉。《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不必太看重‘百強縣’排名”的社論表示,人們關心的是縣域經濟百強榜是不是可靠,是否代表了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社論說,百強縣官方評選去年暫停。去年8月,國家統計局取消2007年全國“百強縣評比”,原因是有經濟發展至上以大為強的嫌疑,忽視人文、環境的影響,有違科學發展觀。雖然相比而言,國家統計局的指標體系仍最為科學、全面:2000年,國家統計局還對考核指標進行了一次修改,突出了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包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職工平均工資、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人均耕地面積、公路密度、有效灌溉面積與耕地面積的比重、文化教育等指標。
而今年7月6日揭曉的縣域經濟百強榜是民間版,發佈方為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
社論指出,該所發佈的榜單受到兩方面質疑。一是評價指標有失偏頗,雖然此次評選將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強縣富民”和“科學發展環境”列入評價體系,但指標體系模糊。多位統計部門的官員對民間百強縣評比提出了質疑,認為其統計數據來源不清,統計結果不夠準確和權威。
其次,這家成立於1998年,全國第一家專注於縣域經濟研究和服務的研究所,兼具咨詢服務功能。因此,人們普遍懷疑其是否能夠區分榜單的公正性與咨詢的贏利性。這幾乎是所有民間榜單的命門,贏利模式與評選掛鉤,使評選可靠性存疑。
民間智庫與民間榜單代表了民間中介機構的發展,是中國未來現代服務業代表方向。但是,如果民間機構急功近利與技術粗糙的弊端不改,民間現代服務業發展缺乏後勁,很可能重蹈牙防組評選後塵,不僅曇花一現,還削弱了日後發展的根基。
社論又說,從榜單來看,中國縣域經濟正在崛起。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平均規模是:人口84.8萬人,GDP164.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6億元;第八屆人口82.3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14.9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7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212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5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7590元。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人口密度是全國平均數的5倍,經濟密度是全國平均數的10倍。短短4年,百強縣的GDP上升將近一倍,地方財政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即使刨除通脹因素,上漲幅度仍然十分驚人。
但是,百強縣的發展路徑不具有可複製性,東部縣域的出口製造經濟受到嚴峻考驗,目前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刻,珠三角、長三角的企業能否通過本輪經濟轉型週期的考驗,是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標幟事件,目前形勢仍不明朗,製造企業大規模停產、半停產,說明多數企業沒有找到突圍之路。
社論表示,值得關注的是,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正在改變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格局。中西部縣域經濟的崛起得益於本輪通脹風險下原材料、能源的價格上升幅度遠遠高於製造產品的價格增幅,這是經濟週期的特有現象,同樣不能說明西部縣域經濟找到了突圍之路。能源洼地的西部縣如何發展、環境欠債如何償還,都是面臨的艱難問題。
社論認為,縣域經濟榜單有參考價值,但我們也不必看重它。對面臨嚴峻考驗的中國縣域經濟而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類似於小崗村那樣更加自主的制度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