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中斷8年的中日人權對話,7月15日在北京復談。這是繼中美今年5月重啓人權對話後,中國在人權領域與西方大國的又一次互動。
對話內容各有不同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中日重啓人權對話,是今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日期間兩國政府達成的一大共識。據報道,恢復人權對話由日方率先提出。
此次對話為期兩天,中國方面由外交部亞洲司牽頭,日本由外務省領銜。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人士會前透露將在人權對話上,要求中方重新考慮奧運期間禁止患有麻風病的外國人入境的出入境指南,并打算提出所謂西藏的人權問題。
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15日記者會上說,雙方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
中日兩國政府於1997年決定設立人權對話框架,旨在廣泛磋商兩國乃至國際社會的人權問題,曾舉行過三次對話。2001年,因日本支持美國在聯合國提出譴責中國人權的議案,對話中斷。隨後,小泉純一郎出任日首相,中日關系陷入低谷,對話沒能恢復。
中日人權對話只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恢復人權對話的最新舉動之一。
今年5月24日至28日,中斷6年的中美人權對話也在北京舉行了第十四次會議,外交部國際司司長吳海龍和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助理國務卿克雷默率團參加。對話期間,中美介紹了各自人權領域新進展,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反對種族歧視、聯合國人權領域合作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此外,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6月訪華時與中方商定,中德將於今年下半年重啓人權對話。
“人權對話”抗衡“人權對抗”
中國目前已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歐盟、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人權對話。
據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海年介紹,“人權對話”是中國於上世紀90年代率先提出的,希望通過在國與國之間倡導人權對話,以代替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所實行的“人權對抗”。
“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通過自己的政府、所影響國際組織和媒體指責一些國家的人權狀況,給這些國家的國際形象抹黑,不利於這些國家的國際交流,也無助於人權狀況的改善。”劉海年說。
專家指出,美國發表的年度國別人權報告、挑動一些國家在國際機構提出譴責別國人權的提案,儼然把自己當成了“世界警察”。他們的人權指責是居高臨下的,而中國倡導的人權對話前提就是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