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8日電(記者 李仲維)針對外界有關賴幸媛把“陸委會主委”“做小了”的質疑聲,台灣“陸委會”不具名高層官員今天代為解釋,“陸委會”現在只是在政府內部扮演烏鴉的角色,至於政策開放後的管理責任,則要由各主管部會來承擔責任。
在馬政府上台後,舉凡“經濟部、交通部、教育部、金管會”等部會爭相針對轄下有關兩岸政策釋出鬆綁方案,過去一向主導兩岸政策的“陸委會”反而聲音變小了。
官員指出,各部會現在只是在扮演應該扮演的角色,因為很多政策都是由各主管部會在掌管,“陸委會”只是在決策形成的過程當中,提醒各主管部會有沒有做好配套措施?至於開放之後的管理責任,還是要由各部會自己去承擔責任。
也有官員認為,過去各部會只要碰到有關兩岸事務的政策,都會上看“陸委會”的意見,但例如有關金融、投資、產業的問題,“陸委會”並沒有專業的人員去解讀一些資料及訊息,因此還是要回歸到各主管機關去形成政策,然後再由“陸委會”扮演提醒者的角色,看看還有哪些層面的問題沒注意到,或是配套措施還沒做好。因此現在這種決策形成模式,反到比較像是回歸當初設計成立“陸委會”的起始點。
至於部分人士質疑政府開放兩岸政策的速度和幅度過快的問題,官員則指出,政府的原則是選取社會共識最高的項目來優先開放,過去兩個月來都是如此,至於政策鬆綁的成效,則需要時間來檢視,“陸委會”認為對台灣經濟一定會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