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鄔建平 |
中評社北京8月27日電/8月1日,檢察部門約見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鄔建平,次日,鄔墜樓身亡。8月1日,《反壟斷法》執行首日,數家防偽企業起訴稱質檢總局強制實施電子監管碼的行為涉嫌違法,涉嫌高達一年2000億的利益輸送。8月2日,質檢總局約見上述企業。據了解,質檢總局正在推進的電子監管碼工作,涉及面最大的正是食品監管司分管的食品企業,食品企業亦多次表示反對。
新華網8月25日10時10分發出快訊: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正在審議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删除了國家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實行監管碼制度的規定。得知這一消息,律師周澤迅速將該消息鏈接四處傳遞。
新京報報道,三周前,8月1日,在周澤的代理下,4家防偽企業將涉嫌強制推行監管碼的國家質檢總局告上法庭,8月2日,食品行業圈就傳出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跳樓自殺的消息。
8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人士向記者證實,8月初,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鄔建平在非工作時間死亡,死因為“不慎墜樓”。
接近司法機關人士透露,8月1日,北京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反貪局工作人員曾在某賓館約見鄔建平,鄔供述了其在京的多處房產和巨額現金。檢方在其辦公室和家中分別搜出約300萬和500萬元現金。次日,趁工作人員不備,鄔建平從賓館窗戶一躍而出,墜樓身亡。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對此說法未予回應。
8月15日,北京市檢一分院宣傳處人士表示,需要向領導匯報後,才能就此案情況接受采訪。截至記者昨日發稿,尚未得到該部門答覆。
質檢總局獨挺“新秀”
防偽企業發起“側攻”?
鄔建平墜亡之時,正值防偽企業與質檢總局鬧到法院的關鍵時刻。
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首日,第一個成為被告的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質檢總局。
矛盾的焦點在於質檢總局近年來大力推行的產品質量的電子監管手段。
2005年起,質檢總局強制要求一些企業在產品上粘貼或印制“電子監管碼”(下稱“監管碼”)。消費者根據監管碼,可通過電話、網絡等向“電子監管網”查詢產品類型、廠家、生產日期等信息,以此辨別真偽,政府部門也可對企業實時動態監控。
按照質檢總局“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推進辦公室”主任、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宋明昌在一次會議上的說法,“電子監管網是政府質量監管的工作網。”
但實際上,公開資料顯示,該網是由一家名為“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檢”)的企業經營管理的。
在防偽企業看來,質檢總局的做法有違公平:首先,質檢總局通過不斷發“紅頭”文件、“高層”開會形式,借助行政力量推廣該公司的“電子監管網”。
其次,這家企業缺乏經驗。公開資料顯示,中信國檢創立於2005年,此前并無防偽行業工作經驗,2006年5月剛從美國甲骨文公司購入數據庫軟件。
“國內防偽行業發展10多年了,為什麼非要用一家新成立的企業?”起訴質檢總局之一的北京兆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剛表示。
最後,中信國檢是外資企業,監管碼包含中國企業大量商業信息,若被外企掌控有商業風險。
自質檢總局開始推行監管碼的2005年,就有20多家防偽公司提出抗議。
2007年12月,質檢總局又發布“582號文”,要求,從2008年7月1日起,食品等9大類69種產品必須在包裝上使用監管碼後,方能生產和銷售,今年4月又稱,即使有困難,過渡期也不得超過2008年12月31日。
迫於這一限令,企業紛紛轉投“電子監管網”。
“我們只能縮減公司規模,裁減人員,以應付現在業績大量滑坡的現象。”龍剛說,“至於中小防偽公司,現在每天都有倒閉的。”
4家防偽企業今年4月就想以《行政訴訟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為依據起訴質檢總局,但為保險,直到8月1日《反壟斷法》施行,才提起訴訟。
目前,4家企業尚未收到立案通知。而8月11日,他們拒絕了質檢總局的再次約見。龍剛說,3年來的每次溝通中,質檢總局除了表示將繼續推動“電子監管網”,沒有更實際的內容。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準備拼死一搏。”龍剛說
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4家企業舉報食品司司長,向質檢總局“敲山震虎”的可能。4家企業均否認了這種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