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目標不明、決策反覆:決策過程有不同意見本是常態,但不應向外各吹各的調,一旦決定,要堅定推行到底。
三、怕東怕西、拖拖拉拉、行動太慢:遲來的好政策不是好政策,甚至是壞政策,想清楚了就放手去做,不能又要當婊子又要貞潔牌坊,就像減稅,明知道不減不行,現在已不是關起門來拔鵝毛的時代,但又怕被罵,於是搞一個委員會,吵吵鬧鬧、拖拖拉拉,一拖就是半年、一年,最後一定只敢動些小枝小節、不痛不癢,於事無補。
無同理心不解民苦
四、政策辯護不足:“行政院”的決策,一定有他的政策目標及道理,大膽的講出來,不怕辯論,不能爭取全部人,但至少要爭取一半人的認同,以調降證交稅為例,股市受到的是全世界的影響,甚至是美國的影響,基本上美國漲台灣就漲,美國跌台灣就跌,調降證交稅也許對穩定股市有小小的作用,最少代表政府的關心,但絕不是拉抬股市主要的力量,但當有人罵說這一來政府就減掉一年5百億的證交稅收入時,政府就不得“罵不還口”,每天成交量二千億,一年才有一千億出頭的證交稅,少一半才有五百多億,如果股市不振,每天成交量掉到三百億,根本收不到多少稅,怎會每年少五百億呢?
五、同理心不夠:我以為這是“劉內閣”最要注意的,任何一個人書讀多了,官做久了,與一般人的生活距離就會愈來愈遠,連說的語言都會不一樣,台灣老百姓受苦受難已久,早就一肚子氣,馬英九競選時選民的期待太高,當選後又沒有趕快降低期望,官員只要稍一輕忽,說出類似“何不食肉糜”的話,就會像捅了馬蜂窩,被得的滿頭包。
大環境不好,小環境要先搞好,現在官不好幹,但既然幹了,就只有好好的幹,過河卒子、拚命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