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中時電子報引述《新新聞》雜誌報道,馬英九執政至今,已過百日,累積多年的聲望與人氣也因此跌到谷底。若借鏡美國政治圈喜談的執政“黃金百日”之說,馬英九顯然已經辜負自身優勢的執政條件,也錯失建立大眾對政府信賴感的黃金時間。以致如今“領導無方”的形象,幾乎已經成為人民為馬政府貼上的正字標記。
報道說,短短的一百多天,馬英九多年從政所累積的聲望與人氣,幾乎被悲慘的證明是個泡沫。當然,和曾經被某些媒體人胡亂力捧的李明博相比,馬英九的處境還是好得太多︰沒有接連爆發的“總統”親戚醜聞、非總辭負責不可的“內閣”施政,也沒有遭遇具高度正當性的百萬人長期抗議風潮。但是,馬英九的“治國”成績,的確與民眾期待有著極大落差。
馬英九錯失時間 領導無方植人心
美國媒體和政治圈喜談新“總統”的“百日方略”,除了當年小羅斯福“總統”百日新政的深遠魅力外,主要是因為美國政治史的經驗教訓說明,民選領袖必須在就職後數周內,立即展現全盤掌握政務的能力,必須傾全力建立大眾的信賴感,必須有能力、或是找到適當的人來指揮龐大的政府機構。否則一旦“無能”、“準備不足”、“不適任”的印象在這“黃金百日”內建立起來,日後將很難加以扭轉。如此,任何的改革措施大概都難以推行。
這門執政的基本功課,一切有志於大位的人大概都學過,不過經歷了四個月的執政,馬英九還是讓“領導無方”的印象植入了人心,這個絕不是把責任推給媒體“在野化”,喜歡“搶版面”、“炒議題”,就能夠卸責的。
“領導無方”講起來抽象模糊,似乎全憑感覺,其實主要不外乎“方向”與“方法”兩者。“總統”本來就毋需日理萬機,當然也不能“退居二線”。“總統”該是個“總政治官”,核心工作就是推動為數不多、但十分關鍵而重大的政治決策。這些決策既是當前改革工程之所必需,也能明確“總統”的領導特色,也就是所謂的“方向”。
方向清楚之後,再透過適當的人事安排、工作過程和決策方式,來貫徹目標,行使並展現有效的政治領導能力,讓人民清楚並且共同參與,這是所謂的“方法”。在這裡,一切的保守猶豫、動作遲緩,都將錯失改革的時間,增長人民的懷疑情緒。
而對於“方向”與“方法”的問題,馬英九真的沒有準備好。
民生經濟問題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馬英九選舉的主戰場,但卻最能凸顯馬團隊在執政方向上的錯亂。如果說陳水扁的貪腐與民進黨的惡政,打破了支配台灣政治多年的“本土牌”神話,那麼,馬英九的百日施政也讓國民黨善於治理經濟的神話開始破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