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親切接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新華社 |
歷史不會忘記——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就已經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此時的中國,剛剛從戰爭廢墟上獲得新生。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角落裡,一聲沉悶的巨響過後,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消息,震動了擁有千年飛天夢想的中國人。
從百年積貧積弱中醒來的中華民族,以超乎尋常的敏銳,回應著太空的呼喚——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草案,還提出了分三個步驟的設想: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星;第三步,再發射幾千公斤重的衛星。
就在中國人造衛星躁動於母腹之中的時候,中國跨進了饑餓的年代。調整任務,收縮機構,停止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制,把力量先轉移到探空火箭上去,成為當時正確的選擇。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裡,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10年後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處,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一個民族從此進入了航天時代。
作為集中了衆多高新技術的領域,載人航天,從來都是一個國家智慧和能力的制高點。
在舉國歡慶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上天的時候,科學家們就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航天。他們研究了許多防熱材料,做了許多大型試驗,甚至連飛船運輸車和航天員吃的食品都做了出來。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飛天夢想最終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歷史的腳步,終於走到了一個輝煌時刻——
1999年11月20日清晨,西北大漠深處。
成千上萬的人們在初冬襲人的寒風中興奮地等待著這一時刻的來臨。
6時30分,隨著指揮員“點火”命令的下達,大地震顫,烈焰噴騰,長征火箭托舉著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騰空而起,直上雲天……4年後的金秋時節,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向太空飛去。
江澤民指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飛行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發展,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在慶祝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胡錦濤代表黨中央鄭重指出:發展航天事業,是黨和國家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決策……11年的實踐證明,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自主創新建偉業——黨中央的深情勉勵,激勵著中國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
神舟遨太空,舉國心相牽。
2005年10月15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內,電子大屏幕上交替顯示出神舟六號飛船飛行曲綫和一組組技術參數,揚聲器裡不時傳來控制中心與地面測控站和“遠望”號測量船進行聯絡的通話聲。
下午4時28分,胡錦濤來到這裡,同正在太空飛行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上的航天員進行實時通話,關切詢問他們在太空中的身體狀況和工作情況,殷切勉勵他們圓滿完成任務。
一個月後,在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胡錦濤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顯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