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教授 |
改革的要點,就是實現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根據供求形成利率以後,就不會出現上述東亞國家都曾出現的問題。因為本國貨幣規定的匯率很低,借助低要素價格和低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花費很大的氣力,搭上了資源和環境,但得到的實惠不多!
作者:吳敬璉,著名經濟學家
濫發美鈔造成全球流動性泛濫
美國經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也早就意識到了,他們喋喋不休地說了至少十年。這個問題就是,美國儲蓄率非常低,美國人擁有非常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時,美國經濟保持著相當高的投資。
問題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個特點,濫發美鈔。“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後果:美元成為唯一的世界儲備貨幣。美鈔一彈,錚錚作響,世界各國都認為它是真金白銀,於是出現世界性的貨幣超發和流動性泛濫,好像到處都是錢,但這張錢其實就是一張紙。
可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能力主導世界經濟,但我們應該自求多福。在這樣一個非常複雜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應該非常謹慎,利用這個環境,使我們強大起來。但是,要很謹慎地注意到,這個經濟體系是有風險的,我們不要自己陷進去。
到底還是陷進去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一個問題,是長期沒有解決的,就是十七大講的“經濟發展方式”問題。這是上世紀60年代後期蘇聯最先提出來的,他們叫做“經濟增長方式”,國際上叫“經濟增長模式”。問題是蘇東前社會主義國家都采用了西方發達國家在早期工業化時期用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經濟增長模式的特點,就是靠資源的投入、特別是資本投資,來驅動和支撑經濟的增長。這就是蘇聯提出的所謂“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路綫”,優先發展重工業。這套東西,蘇聯吃了苦頭,我們從“九五”開始就提出要轉變增長方式,但直到現在成效不明顯。
出口導向的苦果
在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沒有出現1958年以後那麼嚴重的困難,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用了東亞的一招,來彌補它的缺陷,這就是由政府主導的出口導向政策。以日本為例,日本50年代(靠資源的大量投入)取得經濟高速增長。這樣一種增長方式,一定會造成投資率不斷提高,消費率不斷降低。一方面,使勞動者收入提高得很慢,另一方面,社會需求不足導致經濟運行上出現問題。從日本開始,東亞很多國家就用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出口導向。出口導向有兩個主要的政策工具,一個是制度保護(如關稅),來保護國內市場,抑制進口。另一個手段,就是把本國貨幣的匯率壓得很低,以此來促進出口,抑制進口。我們在改革開放以後,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政策。特別是1994年,我國進行外匯體制改革,人民幣深度貶值以後,應該說運用得很成功。用出口導向政策,競相發展對外出口,把富餘、廉價的勞動力搭在產品上,賣出去。
可是,東亞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地,在成功執行了這種政策10年、20年以後,都出現了問題。
利用了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這個特點,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用出口來彌補內需不足,支持經濟增長,但是,經濟發展一段時間後,就出現問題了,需要進一步改革。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的故事,都講述了它們在經歷了進一步的改革後,實現轉型,走出困境。
那麼,改革的要點在哪裡呢?就是實現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根據供求形成利率以後,就不會出現上述東亞國家都曾出現的問題,這就是:外匯存底大量積累,貿易摩擦加劇,貿易條件變差。因為本國貨幣規定的匯率很低,借助低要素價格和低附加價值產品的出口,花費很大的氣力,搭上了資源和環境,但得到的實惠不多,東西賣得很便宜很便宜!所以在美元儲備大量積累的情況下,美國一旦受不了,它(美元)一貶值,辛苦賺來的錢就縮水了。
改革要點是實現匯率機制市場化
所以需要調整,預防這種風險,但因為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要動它很困難。結果,就不願意調整,不願意改革匯率形成制度,不願意本國貨幣升值。不願意本國貨幣升值,采取的辦法,就是中央銀行入市幹預。
中國采取的辦法,是由央行入市幹預。所謂入市幹預,就是收購外匯,把本國貨幣壓住。做到這一點,各方面都很高興,出口企業產品也很容易出去了,成本低嘛!但是由於大量地釋放貨幣,到2006年12月,我們的外匯儲備就到了1萬億美元,世界第一!很多人很高興,但是經濟學家很憂心。因為這1萬億美元,是中央銀行要拿出8萬億的中央銀行貨幣,中央銀行貨幣在經濟學上叫“高能貨幣”,從央行出來一塊錢 “高能貨幣”,由於乘數效應,在國內市場上大概會形成5塊錢的購買力。8萬億的中央銀行貨幣形成的購買力就是40萬億人民幣,40萬億的貨幣出籠,就形成了流動性泛濫。流動性泛濫,誰都高興,因為大家口袋裡都有錢了,但經過一段時間,就只會形成三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種可能,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暴漲。這個時候大家也很高興,大家都賺到錢了。但這有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天下沒有不破的泡沫。第二種可能,就是消費物價上漲。消費物價的上漲,一般時滯比較長,起碼兩年以上。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資產泡沫和物價上漲同時來了,兼而有之。中國這兩年的問題,就是第三種可能性成為現實,問題集中爆發了。
所以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時,不能就事論事,因為貸款不够,就放鬆銀根。銀根放鬆的後果是,大家手頭寬裕了,可物價就是下不來,資產也會相應縮水。我們現在出現一個問題,因為物價漲勢太猛了,今年年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超過8%,這在國際上是嚴重的通脹。怎麼辦?管制!但現在出現一個現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CPI倒掛了,就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原材料價格跟消費市場價格倒掛了, PPI到了10%以上,CPI倒是下來了。中間的空當在哪兒呢?目前是在生產企業身上,企業的盈利空間被壓縮,很多企業受不了。所以,零敲碎打,就事論事,頭疼醫頭,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原載於《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