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美國《僑報》10月13日發表中國時評文章說,一棵大樹能否抗禦風暴,在於樹幹是否結實,根繫在土壤中是否深入;而中國能否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中巍然不倒,在於社會大局是否穩定,在於“三農”這一根基是否堅實。腹地廣大的中國,不僅能抵禦金融風險,更將是未來發展的動力。文章摘錄如下: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12日落下帷幕,對中國的農村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農村發展的新起點。
在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的情況下,世界輿論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中國,對中共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及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給予極大關注,期待中國當局能以“一劑猛藥”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同時冀望中國的發展能成為世界經濟擺脫衰退的“強心針”。
但從目前披露的消息看,中國更加強調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並提出“三個穩定”——“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保持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資本市場穩定”。
對當前世界性的問題與矛盾,中共看來採取了清醒務實的態度:一棵大樹能否抗禦風暴,在於樹幹是否結實,根系在土壤中是否深入;而中國能否在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中巍然不倒,在於社會大局是否穩定,在於“三農”這一根基是否堅實。
中國抵禦危機的未來之樹,看來種植在農村了——中國將啓動內需作為保證經濟增速的新引擎,而中國超過七億的農民,正是拉動內需的主力軍。不過,農村的發展速度明顯滯後,“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村發展依然滯後,農民增收依然困難”。
這是一個中期發展目標。儘管三中全會並未具體說明採取怎樣的土地、金融政策,但已提出要在今後12年裡,讓農民收入翻一番,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並繼續讓工業、城市反哺“三農”,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力求形成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當然,中國的深化改革不僅僅包括農村的改革發展、還有更豐富深刻的內容,但農村穩定、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則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入的支撐所在。
此次三中全會並未囿於具體政策的制定與頒布,也不僅僅限於解決當下的問題與矛盾,而是站在更高的層次、更遠的時點給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指明重大方向——這就是不同於西方發展模式的“中國特色”之路。
可以說,腹地廣大的中國,不僅能抵禦金融風險,更將是未來發展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