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台海形勢變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1 16:34:47  


互惠互利、共創雙贏的勢頭還會繼續。
  中評社訊╱題: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台海形勢變化 作者:李家泉(北京),資深台灣問題專家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轉眼三十年了。這個改革開放與台海形勢有無關係?其影響程度如何?這是很多人所關注的。作者認為,不僅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不僅有影響而且影響至深。一句話,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後來和平統一對台政策的出台和今日兩岸關係的明顯改善。

  和平統一是改革
  開放政策的要求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會議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正是由於這樣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才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是一項大政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最大貢獻,就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全面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已獲得了舉世觸目的偉大成就。沒有這樣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就不可能有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振興。改革開放使中國大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中國大陸無疑將會繼續沿著這條寬廣大道走下去,其前景也一定會是無限光明。

  那麼,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與台海形勢有甚麼關係呢?最明顯、最突出的,是使兩岸關係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大陸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和與之相應的和平對台政策,不僅使本身將“武力解放”調整為和平統一政策,也迫使台灣當局不得不將“反攻復國”政策調整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政策,從而使兩岸關係由“武裝對峙”轉為“和平對峙”。雖然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兩岸關係僵持對立,摩擦不斷,有時候矛盾還十分尖銳突出,但總體上還是保持了和平相處的局面。

  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與改革開放政策,是如影隨形、密不可分的。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不僅要求有一個外在的和平安定環境,也要求有一個內在的和平安定環境。在新中國建國後的第一個三十年,雖曾在主觀上力圖建立一個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外環境,然在客觀上卻始終不曾出現過這樣一個環境,只有在後三十年,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開始逐步地得到了實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它使中國大陸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也使兩岸關係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四人幫”被打倒、文革結束、撥亂反正的歷史條件下召開的。十年文革實際上是一場“中國人鬥中國人”的浩劫,損失是巨大的。這就很自然地聯繫到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問題。台灣人同樣是中國人,難道“中國人鬥中國人”,還要在兩岸關係和國共兩黨之間繼續下去嗎?很顯然,這對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振興整個中華民族,是不會有甚麼好處的。在中國大陸,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的基本結束,整個中國的形勢已大體定局,原有的對台政策自應進行調整。

  對台政策的三次戰略性調整

  簡要地說,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調整,共經歷了三個階段,三次轉變:

  第一次戰略性調整,是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轉變。此後不再強調“武力解放”了。其轉折點是一九五五年,時間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年解放一江山島和大陳島之後,當時一方面與美國政府在日內瓦““華沙,進行大使級談判,從一九五五年八月開始,一直談到一九七○年,共歷時十五年,核心就是台灣問題;一方面由周恩來總理向台灣當局提出了和平解放台灣的倡議,條件非常寬鬆。一九六三年,周恩來為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將此一和平解放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是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其他如: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均委於蔣介石先生;軍政及經濟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的意見協商進行;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這一切,都充分照顧了台灣方面的利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