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科齊揮別希拉克的一刻,也揮別了美好的中法合作期。 |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評論員 丘巒)昨天,歐盟輪任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不理中國的反對,在波蘭與達賴會面了半個小時。薩科齊沒有透露會面的內容。就這麼短短的半個小時,對中法關係的友誼情份踐踏殆盡,中法關係很可能因此就進入了新一輪的下跌階段。
半個小時能談什麼內容?什麼內容也不可能深入地談。但是,薩科齊與達賴會面的半個小時,卻足以把中法關係打入冷宮,後患無窮,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處理好的。對此,我們深感可惜、遺憾。
回顧40多年來的中法關係,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順利期。1964年至1989年,兩國關係順利發展。1964年1月27日,法國同中國建交。 法國是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此擧對改善西方與中國的關係舉足輕重,影響極大。
第二個階段,對峙期。1989年至1993年,中法關係跌至低谷。1989年,法國同其他西方國家一起利用北京發生的政治風波對中方實行制裁,中國予以反擊,兩國關係緊綳。
第三個階段,合作期。1994年至今,中法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1994年“1.12”聯合公報發表後,兩國關係明顯改善。1997年,江澤民主席和希拉克總統簽署了中法聯合聲明,宣佈兩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這是中法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的最高定位。
一直到2007年5月薩科齊上任之前,中法兩國領導人都認為,這是中法關係最友好的時期。但是,薩科齊上任之後,中法關係發展勢頭明顯受到了遏制,開始出現搖擺不定的令人擔心的跡象。薩科齊採用了兩面手法,一面高度評價中國與中法關係,一面開始採取以達賴遏制中國的策略。
“我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感謝中國政府在我仕途處於最困難、思想最低落時,邀請我訪問中國……”這一段話是誰講的?是在2007年春節,薩科齊把300多位華人華僑請到自己的內政部做客,在宴會上他對中國公開示好時講的。我們不懷疑這一段話是他的心裏話,但是,我們好奇的是,對中國人民這麼有感情的人,為何會做出對中國人民最沒有禮貌的動作來?
進入2008年,羽毛豐滿的薩科齊對華開始上下其手,出爾反爾,不老實起來。他做了三個動作來對付中國:一,同情打砸搶的藏獨分子。二,縱容搶奪奧運火炬的辱華活動。三,利用與達賴見面來對中法關係進行政治刺激。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全世界都在分析和觀察,論點很多,都有道理。但在我們的眼中,最主要的只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觀的因素,一是主觀的因素。兩大因素,缺一不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