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工展會逆市奇葩啟示良多”的社評說,一年一度的工展會前日在維園開幕,昨首個星期日吸引了逾十萬觀眾進場,場內到處都擠滿到來購買減價貨品的人潮,展銷攤位亦各出奇謀招徠顧客,場面十分熱鬧。
社評指出,本屆工展會是在經濟受到金融海嘯沖擊的背景下舉行,零售百貨業正面對市民消費力下降的壓力,但開幕僅兩天的工展會,營業額不降反升,不少參展商首兩日的生意額比去年同期最少增加了兩成。未來一連多日聖誕、新年假期,主辦單位中華廠商聯合會預計全期入場人數將會達到二百萬人次,營業額逾億元。
社評表示,工展會逆市奇葩的盛況,最少可以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是零售業和市民的購買力,其實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差,工展會參展商推出種種優惠實行大傾銷,如什麼一元一支洗頭水、一元一包棉花糖……,而顧客只要打開了銀包,掏出來的就決不會只是一元。在經濟低迷時期,參展商採取這種薄利多銷的手法是可以奏效的,而開幕首天,特首曾蔭權身先士卒,大破慳囊,自掏萬元“掃貨”,也起到了很好的“搞氣氛”的作用。
因此,連同日前成功舉行的深水埗電腦節,說明儘管經濟狀況不明朗,但業界只要肯多動腦筋,舉辦各種展銷活動,而且在銷售上以顧客為先,提供較大的優惠,是完全可以做到購銷兩利的。
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展會或其他一些大型展銷活動,著眼的不應該僅僅是“買平貨”,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業界、市民和政府有關部門深思。
對稍為上了點年紀的市民來說,提起當年工展會,腦海中就會湧現出一大批品牌的名字,如雞仔嘜線衫、梁蘇記雨遮、李錦記蠔油、甄沾記椰子糖……,真個是口碑載道、耳熟能詳。但曾幾何時,工展會盛況未減,但還有多少顧客能說出其中一兩個品牌?甚至連工展會舉辦的宗旨是推銷香港品牌、提倡“香港人用香港貨”這句宣傳口號也幾乎再無人提起了。
社評又說,而更令人感到唏噓的是,這邊廂,工展會場內萬頭攢動,人人爭買平貨,但那邊廂,數以萬計的珠三角中小企港商卻正在生存線上掙扎,如果得不到銀行放寬貸款,或者歐美市場訂單不至,他們就會面臨倒閉的厄運。而且,這些港商中小企即使倒下了,歷史上也不會有他們留下的任何痕跡,因為他們都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貼牌”生產,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和名字。
社評認為,看來,一場金融海嘯,對珠三角中小企港商來說,的確是“危中有機”,如果能夠及時轉變生產模式,配合廣東省的“雙轉移”策略,利用港人的靈活創意和內地的科技力量,自行研製、開發出一些新品牌和新產品,無論是在內地市場還是外國市場,都是仍大有可為的。事實是結合港商的經營管理經驗以及市場優勢,加上內地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合理的生產成本,沒有理由不可以產生出一大批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都受到歡迎的品牌商品的。
社評說,期望來屆工展會,市民入場不僅是買平貨,還可以欣賞到琳琅滿目的港產名牌貨品,實現“香港人用名牌香港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