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6日電(記者 鄒麗泳分析報導)“蹲苦牢”32天,重獲自由的陳水扁,非常低調,與入獄前的意氣風發,全台到處取暖、批判司法不公,判若兩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應是陳水扁日前的最佳寫照。
11月12日被收押前,陳水扁運用群眾運動挑起人民對司法的不滿情緒,但在21世紀的台灣,還以司法追殺或政治迫害為訴求,正當性與合理性不再那麼充分,群眾聲援力道有限,從陳水扁意圖運用群眾運動對抗司法失靈的例子可以窺出端倪。
這其中,除了陳水扁案不是政治事件的本質差異之外,扁案本身有太多疑點,陳水扁與家人至今難自圓其說,也造成追隨群眾及基層,相較於過去自然少很多,遑論形成排山倒海的壓力。
陳水扁以群眾之力不僅沒有嚇阻特偵組,反造成特偵組更大動作將扁羈押,同時激起更多藍營支持者不滿,社會兩極日益擴大,陳水扁在此氛圍下並沒有得到預期結果。
反倒是,陳水扁被銬上手銬、展開絕地水反攻的絕食行動,加上獨蹲苦牢的新體驗,一番沈澱後,陳水扁或許更體會出“哀兵”反而更有力量的道理。因此,重獲自由的陳水扁,較過往低調謙恭,也應認清以司法攻防面對司法才是正途的道理。
由於,台北地方法院同意陳水扁“無保釋放”還有附帶條款,陳水扁辦公室及“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也證實,扁暫時沒有下鄉計劃,換言之,出獄後的陳水扁暫時不會採取群眾運動策略面對司法。
當然,擺在眼前的難關還有,特偵組無時無刻藉由二次金改案將他重新聲請羈押,也要對他的無保釋放聲請抗告,扁與特偵組的大鬥法仍在持續中,這一嚴峻情勢,讓陳水扁不得不務實,專心於自己的司法官司,以免再馬失前蹄被抓進大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