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改革的新空間
“12·18講話中的新的提法多,體係開放”,採訪中,謝春濤分析說,“講話給下一步的改革開放既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講話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
“之所以不用‘模式’的說法,是因為只有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發展理論、體制機制才會基本定型,現在仍在探索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盡管總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和發展道路,以及改革開放30年的寶貴經驗,但這一體係仍未定型,是開放的”,在謝春濤看來,這正是決策層的一種清醒的認識。
在採訪中,下一步要“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多位研究者的共識,而這實際上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交叉點。
劉春認為,在這一領域的改革前30年已經邁了一大步,今後發展的空間很大。“構建和諧社會和解決民生問題將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動力。因為搞社會主義民主不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而是為了真正解決中國人的生存、發展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於民生的理解有多深,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推動力就有多大”。
另一方面,劉春提出,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要提高黨和政府對社會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動員能力。“隨著改革深入的推進,利益結構處於分化、組合的急劇變化中,能夠在法制的軌道上,有效地實現社會組織、社會動員和社會協調,關係重大。而現在我們體制中的某些環節仍存在著效率低、主動性不夠、反應滯後的問題,導致社會組織、協調能力不到位,信息閉塞,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的隱患”。
而改革開放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則是“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常修澤看來,進入新階段之後“共享”需要從原來的“物質需求”拓展到更廣闊的層面和更高的境界,即:共享改革發展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社會成果、政治成果四個方面。“視野要更寬一些,由單項的、低層次的共享,逐步走向多項的、高層次的共享。”(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