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加減法”
“增加收入的綜合措施是擴大內需的基礎條件,此外還要採取一些其他的舉措,比如提出2009年要抓‘水、電、路、氣、房’五件實事,解決6000萬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在徐小青看來,擴大內需最大潛力在農村,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
但是由於農民增收的途徑較少,農民購買力較低,再加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民在教育、醫療方面支出壓力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消費,因此農村消費市場難以啓動,中央擴大內需短期面臨不小壓力。
目前中央除了採取上述增加農民收入的“加法”外,還採取了減少農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壓力的 “減法”,包括要提高投入強度,加大推進力度,擴大覆蓋範圍,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農村教育、醫療事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同時國家從2009年起調整了扶貧標准,原來的“絕對貧困線”和“相對貧困線”兩線合並,標准由人均年收入786元提高至1067元。國家扶貧政策惠及原來的2841萬低收入人口,據估算,扶貧總人口增加到4320萬人,占全部農村人口的4.6%。
“公共投入保障的好的話,至少能減少農民的支出。”徐小青介紹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還提出提高農民消費水平的措施,例如開展“家電下鄉”,對農民購買指定品種家電給予補貼等,從方向上講是幫助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一位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學者舉例說,2007年手機生產6億部,其中4.8億部出口,1.2億部國內消費,其中70%是農民消費。全國170億件襯衫2/3靠出口,但現在出口下降,是不是也要靠農村消費。
經濟觀察報獲悉,即將出台的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除了再次重申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外,同時提高對中西部地區大型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對地方政府的資金配套要求有望取消。此外還將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
“含金量最高的政策還是提高補貼。”一位“三農”問題專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