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0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奪科技大獎可喜 港科研仍待提高”的社評說,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等出席,場面盛大隆重。會上共頒發了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共三百四十多項,而值得港人關注和高興的是,八位來自本港五家大學的科研人員踏上了頒獎台,成為一項一等獎和六項二等獎的獲獎者。
社評指出,本港學者能夠在這個全國最高層次的科研評比活動中獲獎,殊非易事。眾所周知,內地大學和科研機構,無論是人才、規劃、資源以及組織力,都不是本港可以比擬的;內地一些重點“攻關”項目,隨時可以調動全國精英人員以及相關的大學和實驗室通力合作,務求早日得出成果。雖然相對整個國民生產總值而言,內地每年用於科研活動的經費仍是遠遠偏低,但近年國家制訂了多項用於支援有發展實力和前景的科研項目的專項撥款,加上一些商業贊助和基金會捐贈,只要項目有“奔頭”,科研人員尋求金錢資助的門路是越來越闊的。此外,近年內地政治社會局面穩定、經濟連年大幅增長,吸引了大批留學海外的精英“海歸派”回流。在此情況下,本港的科研工作者能夠在全國強勁對手競爭中殺出重圍、分一杯羹,確是殊非易易。科研不同其他,沒有“讓賽”、也不可能“傾斜”,因為成果必須以論文白紙黑字提交以及公諸於世,如果水平根本達不到或弄虛作假,是只會貽笑大方、過不了關的。
因此,可以說,本港學者在全國科技大賽中是憑實力、憑創意、憑拚勁,“貨真價實”拿下獎項的;對此,特區政府昨日已立即公開表示祝賀。
社評表示,毫無疑問,本港學者又一次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獲得殊榮,絕對是一件值得高興和肯定的事;但如果客觀、深入一點看,不能不承認,本港在整體科技研究工作上的狀況和發展,只能說是差強人意而已。
社評又說,差強人意的地方,首先是經費方面,特區政府每年用於大學科研的撥款仍然偏低,去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宣布撥款一百八十億元成立“科研基金”,但每年實際可以動用的款項只有九億,八家大學就要看這九億“吃飯”,平均下來一校只有一個億多一點點,而且這一“科研基金”連撥款機制、申請辦法以至評審委員會的組成至今仍未落實。而商界、大財團企業資助大學科研的風氣,在本港亦迄未成氣候。
眼前還有值得關注的是,本港大學今年開始全面恢復四年制,各家大學都要為重新設置班級、課題和資源分配傷腦筋,而更“不幸”的是一場金融海嘯席捲而至,大學向商界籌募捐款、贊助未免難於啟齒,如此“緊日子”下,科研項目肯定首當其衝,在經費申請上會更困難。
社評認為,事實是,本港在科研事業上並非全無優勢,相反,優勢還應該說是相當突出的,在人才上本港可以說是“海納百川”,港產的、內地的、“海歸”的,加上外國的,香港都是他們教學和做研究的理想地方,學術充分自由、資源相對穩定、工資福利優厚,加上訊息靈通和語言優勢,只要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的工作,本港科研工作是完全可以有更好發展前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