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危機禍根在美國 中國責任論站不住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6 19:06:33  


 
  全球經濟失衡是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結果 

  新華社記者:西方一些言論把金融危機歸結為全球經濟失衡和中國的貿易順差,那麼,如何理解當今全球經濟失衡現象,它是如何產生的? 

  張健華:中國的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 

  過去20年間,美國等發達國家完成了低附加值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結果是發達國家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越來越依靠進口。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順差是在這種新的分工條件下的必然結果。鉅額外貿順差並不是中國追求的目標,目前這種分工模式也不是中國能完全主動選擇的。中國的出口增長是全球產業轉移的必然結果,具體有以下三種表現:一是從1999年開始,加工貿易順差均高於當年貿易順差總額。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貿易順差為1800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則達到2100億美元。二是2002年-2007年,外資企業的順差佔總順差的比例從31%提高到51%。2008年前三季度,外資企業的順差佔比進一步提高到61%。三是出口轉移明顯。不僅發達國家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製造業也向中國轉移。近年來,中國在對美歐擁有較大貿易順差的同時,對東亞和一些石油輸出國的貿易逆差也在不斷擴大,中國有相當一部分貿易順差是其他國家轉移過來的。 

  從進口來看,中國的低進口也不是自願的,這與部分發達國家對中國實行高技術貿易壁壘有關。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帶來對高科技產品的旺盛需求。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中國應當大量進口高端產品,但發達國家設置多重貿易壁壘,限制和禁止高科技技術裝備出口到中國,導致我國進口增速持續低於出口增速,加大了貿易順差。 

  我們也認識到,全球經濟不平衡的糾正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主要貿易大國在相當長時間內的共同努力。當今世界,大國行動對推動解決全球失衡實際上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美國首先應加快自身政策調整,減少財政赤字,提高國內儲蓄率,加強金融監管,減少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美元既然是儲備貨幣,美國政府的美元政策,就不能一味追求美國一國的經濟政策目標,要負起大國責任,負起世界主要貨幣發行國的責任,更多考慮和追求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政府一貫保持負責任的態度。今後將繼續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民生領域的體制機制,穩步推進資源價格和匯率形成機制方面的市場化改革,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使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推動全球經濟的均衡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