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新版中國國防白皮書發表後,各界對此進行多方位解讀。最引人關注的是中國核力量建設。有媒體引述白皮書,認為中國已承諾不研製新型核武器,諸如此類。有中國軍事專家馬上出來解釋:中國沒做出這樣承諾。
人民網刊登軍事觀察員滕建群的文章說,在可預見將來,中國不會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
一、核力量今天是中國軍事選擇中的最後手段,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核武器是面對核大國的核詭詐背景下研製出來的,印度一位學者研究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面對美國和蘇聯兩個核大國數次核威脅。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不但向總統提出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北,而且也提出要使用原子彈。
核力量是撐起中國國防的重要支柱。今天核武器仍然是維護國家統一與主權的重要手段,新版白皮書已經明確地表述到:“第二炮兵遵守國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貫徹自衛防禦核戰略,嚴格執行中央軍委命令,以保證國家免受外來核攻擊為基本使命。第二炮兵所屬導彈核武器,平時不瞄准任何國家;在國家受到核威脅時,核導彈部隊將提升戒備狀態,做好核反擊準備,懾止敵人對中國使用核武器;在國家遭受核襲擊時,使用導彈核武器,獨立或聯合其他軍種核力量,對敵實施堅決反擊。”在其他國家沒放棄核武器的時候,中國單方面停止研發新型核武器,無疑是放棄擁有核武器。
二、研製新型核武器是對當前所處安全環境的反應,但不會把中國引向核軍備競賽
核武器畢竟是終極武器,對任何有理智的國家來說,它不會隨意應用。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世界人民是反對用原子彈殺人的”。“原子彈哪能亂摔呢?如果我們有,也不能亂摔,亂摔就要犯罪。”從1964年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以來,中國的核力量發展一直是有節制和有限度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人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核力量建設始終處於低水平上,憑借中國人的聰明與睿智,不可能把更多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到核力量發展上。
但是一個國家的核力量建設不但但受到國內政策的影響與制約,而且還有國際因素的考量。關注國防白皮書的人一定注意到第十四章有幾句話說的特別份量。在核裁軍一節中,白皮書寫道:“中國認為,全球導彈防禦計劃將損害戰略平衡與穩定,不利於國際和地區安全,並對核裁軍進程產生消極影響。中國對此表示高度關注。”冷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提出導彈防禦計劃確實打破大國間舊有的戰略穩定,儘管中國政府沒像俄羅斯政府那樣做出口頭上強烈反對,但它同樣意識到該計劃的危險性。中國要確保自己有限核力量的有效性,理所當然地會去尋找打破美國導彈防禦計劃的新手段,這同樣需要現代化自己的核武器系統,包括研發新型核武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與美國進行一場核軍備競賽。
三、研製新型核武器是確保核武器本身安全和可靠的途徑儘管其他幾個有核武器國家已承諾不再進行核武器試驗,但它們的核武器現代化建設並沒有停止,如美國正在用大型計算機系統模擬核爆炸,通過這樣一些模擬試驗,人們可以得出原來通過外場進行的試驗數據,從而保證核武器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中國也不例外。近年來,中國的核武器現代化同樣也有保證核武器自身安全與可靠的考慮,而新型核武器肯定會比舊的核武器更安全和可靠。
四、實現“無核武器世界”的三大障礙
2007年初開始,國際社會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無核武器世界”和“零核世界”的運動。許多前政治要員,如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國防部長佩裡等發表文章,表達對“無核武器世界”的主張。他們多是冷戰親歷者,當然了解核武器所帶來的危害。到目前為止,這一運動遍及世界許多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日本還成立專門聯合委員會,澳大利亞前外長埃文斯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是委員會的兩主席。
但這場“無核世界運動”目前仍停留在非政府層面,有核武器國家並沒對此有何官方表態。要實現真正“無核武器世界”,國際社會至少要克服三大障礙:一是停止核武器的現代化,但不論是國際上公認的五個有核武器國家,還是已經跨過核門檻的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都沒有停止自身核武器現代化的意圖。
二是放棄核武器的威懾理論,在有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國家眼裡,核武器的最大效用並不在於實戰運用,而在於其威懾作用,即由於其巨大的威力,任何國家都會掂量著是否採取可能觸發遭受核武器襲擊的可能。如果回答是“可能”的話,那這個國家就不會悍然採取其他軍事行動。三是強化現行的防擴散機制,例如提出帶有核查條款的新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同時也保障其他國家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力。
總之,在當前這種複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下,中國不可能放棄研製新型核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