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研究某一美國城市里的華人移民小區狀況,傳統做法往往是首先關注經常舉辦活動(以各種宴會為主)的“僑團”有多少、各自的政治傾向如何,再對會員通訊簿上的人名作一番分析。但在訊息爆炸的今日,類似的調查手段已經落伍。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新一代技術移民顯然厭倦了“冠蓋雲集、衣香鬢影”的社交方式,甚至懶得成立什麼協會。他們在效率更高、更加自由開放的因特網上組成“虛擬小區”,呼朋喚友、分享信息、宣洩感情。
這個自成一體的群體人數超乎預料,影響也逐步顯現,但與其它華人小區卻漸行漸遠,甚至完全脫節。在聖地亞哥,這種情況十分典型。
由於高科技行業尤其是生物制藥、無綫通訊的迅速崛起,聖地亞哥成為新一代大陸學人雲集之地。
有兩個數字足以成為觀察的依據:其一是黎薦君、蘇鶴雲等7位大陸學人1997年發起成立、專門教授漢語拼音與簡體字的“華夏中文學校”,學生人數從初創時的45人激增到今日的1200人,11年增長20多倍,已居全美國之最。
這意味著有數百到上千對大陸新移民夫婦在此期間遷入當地,若加上孩子們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以及婚後尚未生育者,人數更多。
另一個數字來自某些新移民網站的成長。北美“未名空間”網站擁有大量大陸背景的忠實網民,2004年增辟“聖地亞哥版”後,初期每月只有20餘則新“帖子”,但現在一個周末就會出現50則,而且一則帖子出來,又有許多網友跟進。
由此可見,大陸技術移民正以不為人知的速度聚集於聖地亞哥。他們英語無礙,學歷傲人,收入可觀,也不需要重複靠餐館打工掙零用錢的老路。
同時,他們的文化背景與行事方式,不同於傳統僑社,所以彼此間隔閡顯而易見,很難“坐到一條板凳上”。
因特網為新一代技術移民提供了絕好的交流平台,網友們在網站上隨意揮灑,除了互相傳授購物飲食、休閑娛樂的經驗,或安家報稅、育兒保健的竅門外,還經常點名某某餐館的菜肴“實在難吃”,告誡衆人某某超市的商品質劣價高、小心上當等等。
最近,當地又有大陸學人何書林、李曉燕、蔡麗薇等人合辦“五洲四海”網站,同樣是立足聖地亞哥、放眼美國主流與中國國內的信息平台。問世未久,點擊率已開始迅速攀升。
網絡交際不采取實名制,網友都以五花八門的網名出現,就如同戴上了舞會中的假面具,肆無忌憚的言論乃家常便飯。網上還形成了獨特的語法、詞匯,外人不見得能完全讀懂他們的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