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9日發表評論文章,“中美關係開新局”,以下是摘要:
布熱津斯基去年11月在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院演講時,勾畫了美國對外新政策的指導思想:“團結”,即加強與歐日的關係;“擴大”,即讓西方主導的國際機制包容更重要的國家,尤其是中國;鋻於八國集團局限很大,20國集團等之類的新型國際機制更加重要;“合作”,就是與新興力量,尤其是與中國充分合作;“平定”,就是要解決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為中心的南亞動蕩局面。
這是一個值得仔細掂量的“大戰略”構想。布熱津斯基在1月在北京出席中美建交三十週年紀念會上具體闡述了美國更加重視中國的戰略思想。在這次研討會上,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和美國前總統卡特均與會,雙方發出了加強關係的強烈信號。
日本仍是美國主要盟國
作為美國新外交政策的首席執行者,希拉里在1月13日參議院聽證會上說,為應付挑戰,美國不僅要聯絡朋友,而且要聯絡對手;不僅要維持舊同盟,而且要組建新同盟。
按照奧巴馬和希拉里逐漸“浮出水面”的美國外交政策路線,中國屬於美國聯合和合作的對象。不僅如此,與中國的關係被稱為美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
美國的舊盟友主要是歐洲和日本。加強美歐和美日關係,對奧巴馬政府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奧巴馬政府有許多優先日程,與修補、維持舊盟友比,重建和拓寬與非盟友的關鍵夥伴關係,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這就是為什麼奧巴馬政府一開局,就把俄羅斯和中國當作兩個最優先的考慮。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和其他外交場合,美國向莫斯科發出政策轉變的“積極”信號。而在華盛頓,國務院權衡再三,決定希拉里第一個出訪的地區是東亞,而不是中東或者歐洲。
在一些日本人看來,以“國際合作”為核心的美國新外交政策,未必對日本有利。首先,美中合作的重要性有可能超過美日合作,將是對日本自封的“亞洲老大”地位的打擊。美國國際合作日程無法僅僅在盟國體系內展開,中國是無法忽視的,離開中國甚至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奧巴馬上臺前後,要求奧巴馬儘快訪問中國的民間聲音不絕於耳,日本自然擔心美中關係的加強要相對弱化日本的重要性。
第二,對改革諸如八國集團的西方多邊機制,甚至用20國集團取代八國集團,日本深感不爽,因為還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日本,把自己在八國集團中的席位看成是其屬於西方世界而不是亞洲的標誌。
作為美國的追隨者,日本對美國政策的一舉一動都很在乎、很敏感。希拉里首次出訪,先到日本,明顯是給日本面子,表明日本仍然是美國在亞太的主要盟國。但是,希拉里的第一次“巧實力”外交,對日本的安撫之意明顯。她先到日本,口口聲聲“美日同盟”,但根本用意不過是不要讓日本生疑和添亂。
美國外交政策在改變
訪問東亞出發前夕,希拉里一身紅裝在美國亞洲協會發表了精心準備的政策演講。其演講重點是中國,而不是日本。中國是希拉里“處女”行的終點。“終點”象徵意味強烈。美國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作為最後一站,卻是最重要的。希拉里要到中國“傾聽”,希拉里要說明,大危機中的美國希望與中國“同舟共濟”。這些都是相當積極的信號。
美國如今面對的世界,是一個變化了的世界。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清醒地認識到:“世界已經改變。美國也必須和世界一起改變”。在形勢的促使下,美國的世界戰略必然要發生改變。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慕尼黑宣佈的外交政策根本轉變;認識到要與俄羅斯根本性地改善關係;認識到與中國關係的極端重要性,是朝著奧巴馬一直說的“正確方向”邁出第一步。美國外交政策的進一步變化還在後頭。
中美關係深具複雜性、廣泛性和多樣性,兩國和世界局勢的轉變,使得兩國政府都在推動一種“建設性”的合作關係。“建設性”是一個好概念,就是事在人為的意思,“建設”好了,“合作”前途無量。中國不是美國的條約意義上的盟國,卻從來不拘泥於此。
在今後對付金融危機和氣候變化方面,中美將是最重要的角色。無論出於兩國還是世界的共同利益,以希拉里訪華和倫敦全球金融峰會上胡錦濤和奧巴馬的首次會晤為標誌,兩國關係的新起點是前所未有的良好。中美兩國如能進一步縮小差異和分歧,一個比以前更好的戰略合作完全可以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