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8日電/在金融海嘯襲擊下,“無薪假、裁員、甚至關廠……”,似乎成為媒體形容台商的刻板詞彙,但曾經撐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台商,農曆春節開工以後,依然有不少廠商,無論是透過生產過程E化、搶別人訂單,分散投資風險,充份展現伸縮自如的金融海嘯求存術。
據中國時報報道,去年下半年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導致歐美大廠下單保守後,廣東省東莞市這大陸勞力密集工業、出口加工台商聚集基地,理所當然被視為重災區。全球知名的百葉窗製造廠億豐似乎與外界的風暴隔著一層厚厚的銅牆鐵壁。億豐早在幾年前就注意到,美國、澳洲、歐洲等已開發國家,高級住宅窗戶幾乎是採量身訂做的木質百葉窗。
窗簾採客製化 億豐鶴立雞群
於是電子大廠的客製化模式就這麼與傳統窗簾產業結合在一起,當不少台商窗簾業者因訂單縮減苦撐之際,億豐先將歐美客戶的個人化需求,經由網際網路,立即回傳給在大陸的生產中心,透過電腦排序分類成各種訂單,短短兩周的時間即可在大陸生產完成,客製化價格高又可做到零庫存,在大陸生產業又讓成本降低,替客戶量身訂作及電子化成為億豐鶴立雞群的良方。
“現在才談轉型、技術升級,甚至改攻內需市場,都有點緩不濟急”,漢邦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史芳銘會計師指出,像億豐的例子其實就是提高自己產品價值,高消費群原本就比較不受景氣影響。
內需市場穩 旺旺等獲利不減
另一種能在金融海嘯中屹立不搖的台商,有的是所謂“不景氣商機”,民眾節能減碳讓自行車及太陽能產業一路夯到底;大陸民眾口袋變淺了,也讓旺旺、康師傅等食品速食麵台商仍然穩定成長,“當然背靠大陸相對穩定的內需市場,是這些食品大廠依舊獲利不減的另一原因,但搶佔大陸內需市場絕非一蹴可及。”
老台商則尋求把雞蛋放到其他籃子內,趁不景氣時造成投資成本也低,進軍其他市場。從事窗簾出口的廣州台商協會會長、敏豐國際公司董事長程豐原在這一波全球不景氣中,公司出口量至少掉了兩成。
程豐原指出,他除節省生產成本,部分產品改採外包外,也跨足科技業,積極分散投資風險。“我看好目前兩岸都看好的太陽能產業,已透過朋友引介前台灣工研院的技術團隊,預估投資額約四十八億元台幣”。
龍鳳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台商協會前會長葉惠德去年也涉足電子產業,投資總額高達約十五億元台幣。“任何危機都是一個轉機。想辦法過了這一關,企業就增加了一層功力。”
當然大部分的老台商,還是像經營鞋業出口的台企聯會長張漢文一樣,在這波不景氣中保守以對。張漢文說,就算偶爾歐美訂單湧現,但擔心貨款“拖拖拉拉付不出來”,因此加倍預留周轉資金,今年春節後招工數量比去年也大幅減少。
中央下令買國產品 台商搶單
“在不景氣中要生存就是搶別人的訂單!”富蘭德連事業群總經理、台商張老師劉芳榮表示,他最近走訪不少台商,發現如果是經營各類管線接頭,或是工業設備的零組件,生產的產品與國際大品牌一樣的台商,就因搶得別人的訂單而額外獲利。劉芳榮說,在景氣好時,大陸無論是政府或是國有企業,喜歡花大錢開國際標,“什麼都要買國際上最響亮、最有名的品牌”,金融海嘯一下來,中央政府下令要省錢,“榮景時考慮的是品牌,景氣差時價格就格外敏感”。
金融海嘯就這樣推波助瀾,把原本從歐美大廠的訂單,沖到台商這來,劉芳榮指出,“最近大陸不少原本給日本的訂單,確實有移到台灣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大陸在不景氣下,為了救失業紛紛要求政府採購,必須要買自製化國產比例高產品,也是讓部分台商能搶單的另一主因。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日前曾說,不能存活就光榮犧牲,但不少台商再度證明不景氣下的經營方式絕非生存或死亡的二擇一是非題,而是有多種可能的選擇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