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1日電/台灣新生報今天社論說,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到底要不要簽署以及如何簽署的問題,最近以來在朝野之間引發沸沸騰騰的爭論;關於這類的課題,雖然我們已經多次論述;但是此問題攸關兩岸關係的發展甚鉅,我們仍然願意再進一步探討。
在野黨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署,理由是擔心台灣會進一步被吸納進入中國大陸的經濟體中,從而使台灣喪失經濟的主體性,甚至嚴重影響到台灣“主權”的表現。這樣的反對理由,基本上還是沿襲在野黨一貫的思維和立場,但關鍵在於,由於台灣處境的特殊性,如何表現和行使台灣“主權”,就必須講究。
社論說,世界經濟已經趨於組織化,使得國家經濟的操作必須在各種組織網絡中進行。台灣周遭的國際經濟組織不少,而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直間接地都受中國大陸的影響。台灣要擴展國際空間,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台灣的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因此,台灣目前對外關係的影響,除了鞏固邦交外,更重要的是設法能夠以各種方式進入國際或區域經濟組織;而要能夠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從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切入,尋求進入國際或區域組織的突破口。
有不少人一定會認為,找中國大陸尋求突破,這等於是與虎謀皮;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必須指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也要問,跳開中國大陸,台灣能夠進得了國際或區域經濟組織嗎?如果台灣可以和中國大陸喬出不損台灣實質“主權”運作的經濟合作框架,然後以此為槓桿,開展和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的關係,是台灣經濟發展必由之路。
社論說,害怕因為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而掉入中國大陸的控制,雖然可以理解,但是卻隱含某種失敗主義的心態。目前的在野黨在執政期間,曾經試過所謂“烽火外交”,結果乏善可陳,甚至使台灣的國際空間更形縮小;而迄今為止以及可見的未來,國際政治環境的現實情況不會改變,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台灣的國際空間,台灣有必要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通過和中國大陸喬出一個不損台灣實質尊嚴與自主性的經濟合作框架,然後以其為基礎,找到切入國際及區域經濟組織的突破口和介面;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有困難,但盱衡現實,是值得台灣嘗試的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