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8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槍擊案原因待查 治安情勢要警醒”的社評說,本港昨日發生警員開槍事件,一名警員在紅磡馬頭圍道山邊截查一名可疑南亞族裔男子時遭到襲擊,警員使用胡椒噴霧及警棍無效後連開兩槍,疑人頭部中彈,送院不治。
社評表示,事件發生後,市民普遍感到關注,當局亦高度重視。市民關注的焦點之一,是警員開槍的必要性。
社評指出,根據本港法例及警方執勤守則,警員只會在遇到襲擊以及使用其他辦法均無效之後,出於保護自己及其他人士安全的需要,才可以拔出佩槍及發射。昨日現場初步情況顯示,疑人曾使用木櫈襲擊警員,警員用於制服疑人的胡椒噴霧亦已全部噴發,顯示警員曾嘗試採用低武力手段,但未能成功。
至於說,疑人頭部中槍是否符合執法規定,警務督察協會主席廖潔明昨日在接受訪問時指出,混亂中警員及疑人的身體均在移動,要說只可以命中身體某一部分是不可能做到的。
社評又說,槍擊事件發生後,警方重案組已經展開調查,有關開槍原因以及槍擊部位等關鍵問題,有待調查結果公布。但無論如何,市民對警員開槍的反應是比較敏感的;市民支持警方全力維持治安秩序、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但對警員的執法水平和質素、特別是有關警槍的使用,也是非常關注的。因此,警方有必要盡早查明事件真相,交代開槍原因,包括疑人並未有其他攻擊性武器以及頭部中槍的問題,以釋公眾疑慮。
而事件另一令人關注的地方,是中槍疑人為一南亞族裔男子。
據統計數字,本港七百萬人口中有百分之五為少數族裔,當中又以印、巴族人數最多,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五,僅在校南亞裔學童就達二萬多人。為進一步建設和諧、公義、法治社會,特區政府去年底通過了“反種族歧視條例”,規定在教育、醫療、居住、就業等方面給予少數族裔人士以公平對待。但是,毋庸諱言,基於語言、文化、教育以至生活習慣等種種因素,相當一部分在港南亞族裔人士始終生活在社會底層,大多只能從事一些地盤、搬運、清潔等重體力勞動,生活壓力是較重的。
社評認為,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採用偷渡等非法手段入境的南亞族裔人士數目明顯增加,僅本月九日,水警就在西貢海域截獲一艘快艇,拘捕七名經內地偷渡來港的巴基斯坦籍男子,這些非法入境的南亞族裔人士,唯一的出路就是去當“黑工”。
在眼前金融海嘯衝擊下,經濟環境困難,各行各業人手都有減無加,本地失業率昨日已飆升至百分之五,失業大軍人數達到十七萬一千多人,建造業、運輸業、飲食業為“重災區”。在此情況下,本地低下階層居民就業也困難,就更遑論南亞族裔人士了,就算他們肯接受更低的工資,也未必可以搵到一份足以餬口的工作,而走投無路下,個別人鋌而走險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社評稱,經濟不景氣下,治安必然會面臨嚴峻挑戰,對此,有關當局必須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和作出充分評估,切勿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