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美式資本主義的光輝不再,意味著原有的世界秩序失去了靈魂;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經濟衰落,意味著原有秩序失去了實力的支撐。當然,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依然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其政治、社會和文化依然有令人向往之處,但是,在失去了很多特征之後,美國已不再是原來的美國。
世界舊秩序之所以難以為繼,還因為原有體制發生了內部分裂,美國再也不能恃其實力和模式的優越性,來發揮領導作用。在倫敦二十國峰會上,美國試圖與東道主英國一起,共同主導峰會的基調和方向,試圖繼續把美英自由資本主義模式(薩科齊責之為“盎格魯—薩克遜模式”),作為各國複興經濟計劃的藍本,並為未來的世界秩序勾勒出輪廓。為此,奧巴馬總統和布朗首相在峰會前一天專門召開聯合記者會,要求各國加大財政投入來刺激經濟復甦,借此抵擋法德兩國關於加大政府干預的呼聲。
假若沒有中國模式
文章指出,美英兩國的這一努力遭遇歐洲兩個最大經濟體法國和德國的強烈反對。法國總統薩科齊先是威脅不出席峰會,接著又針鋒相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聯合起來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美英提交的峰會公報草案,再次要求各國同意加強對金融機構、特別是對衝基金的監管,否則他們就拒絕接受公報的全部內容。
可以這麼說,在放任自流的資本主義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的今天,法德兩國要求加強政府監管的主張,在其他與會國家,特別是在新興經濟體中,無疑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無論最後公報在此問題上如何措辭,倫敦峰會都將標誌著,未來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就是要埋葬沒有良心的自由資本主義。
自由資本主義的終結,不是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之爭的結果。但是,在客觀上,它卻能幫助人們解釋一些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任何一個發展模式都並非無懈可擊,它所取得的成功也不意味著永遠的成功,更不能證明適用於全世界。
實際上,在二十國集團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已經持續了三十年的中國模式。儘管這個模式還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還需要不斷的校正和改良,但其巨大成功之處卻是任何人都不該否認和蔑視的。誰都應該看到,假若沒有中國模式,當前的全球經濟就更加顯得死氣沉沉,其復甦前景就必定少了一個希望、少了一個動力。
文章說,因此,二十國倫敦峰會的歷史意義,不在於各國領導人在最後公報裡說了些什麼,而在於這次峰會讓全世界既看到了過去的失敗,更看到了未來的希望。這個希望並非來自於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利益集團,而是來自於能夠代表更多人訴求、維護更多人利益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