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11日電/中國時報一篇特稿說,從“總統府”成立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開始,馬英九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紀念活動和談話,他直言,未來一周是“經國周”;沒什麼文學細胞的馬英九,還特別寫了一首詩懷念如師如父的蔣經國,雖然被網友笑說,“寫得不怎麼樣。”馬英九卻毫不猶疑地,不斷地希望重述經國先生晚年行儀,他說,“從回憶中吸取經驗,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未來。”
文章說,對這一輩蔣經國培養出來的政治菁英而言,不論是已經退休的大老、或者仍居政壇高位的領袖人物,今年追憶蔣經國,有著難以言說的意義。蔣經國時代在李登輝繼任後,漸漸淡去,扁政府八年,蔣時代所有素樸的價值不再,國民黨失去政權八年,多少國民黨人在慈湖傷心掉淚,馬英九正是其一。
人前人後,馬英九從不掩飾他對蔣經國的孺慕之情。即使當了“總統”,拿起舊照片談蔣經國,他還是像個當年初任“總統”秘書的年輕人,回憶起當年他有點小抱怨,“一張‘總統’合照都沒有。”讓“總統府”侍從官錯愕不已問他:“你照片還不夠多啊?”隔沒幾天,“總統辦公室”就拿了三本馬英九在每一次接見場合為蔣經國翻譯的照片,都是公事,沒有私事。馬英九拿著老相簿,依舊津津樂道。
蔣經國離世廿一年,台灣發生過多少事?蔣經國生前所有的政治開放作為,讓台灣持續享受民主的成果,政黨已經輪替兩次了。比較尷尬的是,黨政大老回憶台灣的民主進程之外,更難忘的那個以“統一大業”為念的時代。
前“監察院長”錢復表示:“統一中國是蔣經國念茲在茲的志業,我們這些還在世上的人,如果要對經國先生有所回報,恐怕要在這一項工作上共同努力。”
新黨主席郁慕明更嚴肅地指出:“蔣經國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但‘重點’是,‘我是中國人’”,他認為:“中國人沒什麼丟臉的……。”
文章說,話題很復古,連馬英九嘴角都漸漸下垂。紀念蔣經國變成了“促統”大會,並非馬英九所想見,因此馬不忘著墨李登輝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雖然只有“很小很小一段”,但看出他想在氣氛上鋪陳某些平衡。畢竟,廿一年前,“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或者“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是主流民意。如今,政壇中人大概沒人敢大聲說“我也是中國人”了,廿一年的政治氣氛變化何其大。
還有另一景,馬英九參觀黨史館,特別把搞台灣民族運動的廖進平之孫廖繼斌拉在身邊,指著孫文當年二次革命失敗來台時,送給廖進平、蔣渭水等人的威士忌,講起“國父酒”的故事。“國父酒”表面上是主角,馬想牽的卻是和台灣本土的關係。
文章指出,馬英九懷念蔣經國,反覆強調的還是蔣晚年民主開放的那一段功績;他知道深藍討厭李登輝,卻不忘提李登輝;細數“中華民國”史,卻也沒忘記提到台灣民族運動者。對蔣經國懷念風的力道拿捏,凸顯馬也深知控制統治地圖,不能只有藍色那一塊,就像蔣經國晚年決定民主開放時,他也決定了:台灣優先,民主至上,而就從這一刻起,蔣經國在台灣的歷史地位得以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