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誰拖垮“紅頂商人”榮智健?是海嘯更是性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14 13:43:18  


 
  600萬港元起家借不斷的資本運作成為首富

  榮智健是榮毅仁唯一的兒子,憑借榮氏家族在中國經濟政治舞台上的影響力,榮智健可謂銜玉而生。

  上世紀50年代末,當全中國還處於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候,剛剛16歲的榮智健卻表現出一個世家子弟的“風範”。此後榮智健上大學,然後是8年的抬石頭、挖土方、搬機器設備等等基層工作,1972年返回北京。

  榮智健真正開始自己的商海生涯,始於1978年。是年6月,榮智健辭別父母,只身來到香港,加盟其堂兄弟榮智鑫、榮智謙於1963年創辦的愛卡電子。憑借父親解放前在香港一家企業投資的股息收入600萬港元,榮智健在香港起家。經過一系列的投資,截至 1984年,榮智健的財富已增至4億多港元。

  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開始了榮智健“紅色資本家”的傳奇。

  剛剛上任,鋒芒畢露的榮智健就上演了一出好戲:以23億港元收購英資企業香港國泰航空公司12.5% 的股份。國泰航空公司是老牌的英資公司,也是國際性航空公司。為了收購國泰航空,榮智健對其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調研。在將調研結果匯報給北京總部後,中信集團不到5天就批准了該項投資,國家有關部門還特批了8億人民幣的貸款作為運作資金。經此一役,榮智健聲名鵲起。

  1990年,香港中信購入港龍航空公司46.3%的股權,一躍成為第一大股東,并邀請太古、國泰兩家公司參股,兩個月後,港龍實現了轉虧為盈。在收購港龍航空的同一年,中信香港進行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一項投資,以100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當時香港市值最高的公司———香港電訊20%的股份。

  1989年底,中信香港以3億多港元的代價收購當時曹光彪家族持有的泰富發展49%的股權,此後,并通過注入港龍航空等資產,進一步擴大其在泰富集團的股權至85%左右。中信香港成功收購泰富發展後,於1991年將其更名為中信泰富。中信泰富遂成為中信在香港的資本運作平台。

  1992年,中信泰富開始其第二輪資本運作。上世紀90年代初,恒昌行的大股東有意出售該公司。榮智健看中了恒昌擁有的高檔轎車代理權等資產的潛在價值,便和李嘉誠說服恒昌的股東,將其股份賣給了中信、李嘉誠和榮智健等。然後,中信泰富在1992年初以遠高於其淨資產的價格增發股票給公衆,用於收購恒昌控制性股權。在恒昌的交易中,據說榮智健個人賺了8000多萬港元。1992年中信泰富向公衆增發新股時,他就用這筆錢,以和廣大投資人一樣的價格,認購了3000萬股中信泰富股票。

  1996年12月,中信香港向中信管理層以每股33港元的價格轉讓3.3億股股票(當時市場價格40 多元)。榮智健以和廣大管理層一樣的價格,又買了2.9億股股票。成為中信泰富的第二大股東。自此,中信泰富公司榮智健的個人色彩越來越濃厚。而中信泰富也成為港股市場上的“紫籌公司”:中信泰富連年業績優良,被視為藍籌股;而同時由於榮智健背靠中信集團,又被看做紅籌公司。紅色配上藍色,自然就是紫色。

  90年代中前期,中國經濟形成新一輪開放潮,而香港則處於“回歸”前夕。香港富豪到中國內地投資,需要有人牽綫搭橋。當年的榮智健作為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物,自然會成為香港富豪和高官們通往內地的重要“橋梁”。當時香港最富有的商人,包括李嘉誠、鄭裕彤、郭鶴年等樂意成為他的合作夥伴,投資銀行界叱咤風雲的梁伯韜更成為其顧問。進入21世紀,中信泰富更多地活躍在了內地的資產買賣市場,比如出售上海一系列的基建項目,收購中信資本50%的權益,增持江陰特鋼的股權。

  在積極擴張的同時,榮智健還先後將其長子榮明傑和女兒榮明方安排進中信泰富,成為關鍵部門的負責人。

  孤獨的舞者榮智健告別心態複雜

  榮智健和中信泰富在香港的發展順風順水,多次的大膽收購從來沒有失手過。不過,不知道這樣的順利,到底是榮智健自己的商業天賦使然,還是得益於其特殊的政治背景。相信這樣的困惑,也是困擾榮智健的一大難題。

  榮智健曾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我是沒有想靠父親來做些什麼,靠別人的名望來做事,長不了,也許一時一事可以,但并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

  一方面,榮智健想擺脫中信泰富與中信集團的關系,想證明自己單飛的能力;一方面,在中信泰富遇到危機的時候,榮智健第一時間想到的又是中信集團,希望中信集團能搭救中信泰富一把。而中信集團也不負“榮”望,在中信泰富遭遇的兩次危機之中,都扮演了施救者的角色。

  中信泰富與中信集團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

  1996年,榮智健只身飛赴北京,在北京長安街的中信大廈與王軍單獨會談,想通過管理層持股,與中信集團分家。中信集團前董事長王軍是已故原國家副主席王震之子,當年輔助榮毅仁創辦中信集團,在中信集團擁有很高的威望。在所有人眼中,王軍與他父親一樣, 剛毅不屈,據說當時中信集團內部高層沒有人相信王軍會同意榮智健的請求。但結果卻是以榮智健為首的中信泰富管理層獲得了25%的股權,而榮氏也一躍成為中信泰富第二大股東。據說,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榮智健動用了很多高管關系。

  榮智健在談到與中信集團的關系時,心態頗為複雜。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的采訪時,榮智健表示,“中信香港我經營到了今天,你要問我,我也可以講,我問心無愧。那時候中信香港集團成立以後,總公司調撥給我們3000萬美金的開辦費,我看到今天為止,這 3000萬美金我早就還了,我還交給了總公司110億港幣現金,還有現在中信泰富30%的股份,按照淨資產來講,我看也值200億了。所以我想這個我是問心無愧的,但是我并不滿足現在,我希望能够再多做一點事。”

  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家,榮智健一方面多次強調,自己要牢記“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祖訓。 2005年10月26日榮毅仁逝世,在北京辦理喪事期間,榮智健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就表示,“我做事應當是辦實業,這是我們榮家的一個規矩、一種傳統。”另一方面,榮智健又不斷冒險投機,中信泰富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兼并史,一部以小博大史。這種矛盾,貫串了榮智健商業史的始終。最終,榮智健跌倒在“澳元門”的巨賭之中。(記者 田志明)

  觀察

  榮智健遜位

  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也是必然。”對於榮智健以非常意外的原因揮別自己一手創辦的中信泰富,一位曾在中信泰富核心部門任職的人士表示:“榮智健和李嘉誠最大的不同是,李是實業家,而榮更像是一個資本家,栽在資本市場上是偶然也是必然,有其性格的因素。”

  回顧榮智健人生的起伏和中信泰富的歷史,不難發現榮智健的過人之處并非企業經營管理之道,而是其高超的財技。很多港人評價榮智健為人謙和、人脈很好,身上看不到富豪二代慣有的驕奢之氣。但身邊人能够體察,面相溫和的“榮老板”,在資本之海中卻如鯊魚般凶猛。

  榮智健人生的第一桶金來自資本運營。從入股愛卡電子到創辦提供電子計算機軟件輔助服務的加州自動設計公司,通過股權增值和企業上市,他也從1978年的百萬身家迅速飈升到了1984年的4億元身家。6年的時間,財富增值百倍,資本的魔力無法抵擋。

  當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香港公司、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後,顯赫的家世和人格魅力帶來的豐厚人脈、“紅籌”和“窗口”所帶來的特殊平台、骨子裡對資本運營的偏愛,各種因素開始在榮智健的骨子裡一起發酵,一場在資本市場的搏殺大幕無法阻擋地掀開:23億港元收購國泰航空公司12.5%的股份、以5億港元收購了港龍航空46.3%的股權并將其納入港龍、并購泰富發展和恒昌、買殼上市、說服大股東做MBO……在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并購活動和資本運營中,中信泰富和榮智健齊齊達到了頂峰。

  這中間不能否認榮智健個人的才能,但成功財技的背後卻離不開中信這棵大樹。在對中信泰富實施管理層收購後的第二年,榮智健就遇上了亞洲金融危機,中信集團也出手以10億計的港元幫助中信泰富渡過難關。榮智健是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子,中信集團前董事長王軍是前國家副主席王震之子。對於榮智健,王軍曾評價稱:“他在生意上的眼光很好,所以他的建議我很少會不同意的。”隨著王軍的退休,歷史淵源形成的特殊情感漸漸淡去,榮智健和中信集團也變為純粹的管理層和股東之間的關系。

  30年彈指一揮間。如果沒有當初的大膽冒險,或許就沒有榮智健的第一筆財富累積。但也正是因為大膽豪賭澳元杠杆式外匯買賣合約失敗,才使得榮智健陷入資本的漩渦,從而從中信泰富“遜位”。可是成功了呢,或許榮智健和他的榮氏家族會將中信泰富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成也資本、敗也資本,正在接受香港警方調查的榮智健,若能平安無事,又將以怎樣的手段續寫榮氏商業神話?唯一可以確信的是,這一次要憑借的不是餘蔭和大樹,而是自己。(來源:南方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