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注意到了這一點,其報導說:中國慶祝海軍60周歲的盛大慶典活動,可視為一次“海上軍事奧運會”,將首次展示中國的核動力潛水艇。報導還援引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的話,解答了一些國家對中國擁有核潛艇的憂慮,“這並非什麼秘密,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不是為了炫耀武力。”
第三,突出了合作的思維。形象地說,今次中國閲兵是廣下英雄帖,陣容鼎盛。中國沒有孤立地閉門搞閲兵式,也沒有刻意拉一些與自己同聲同氣的國家,而是願者都來,都歡迎。於此,中國表達了願意在軍事領域與其他國家更多合作的意圖。合作的思維在於:一,公開的合作;二,多元的合作。三,和平的合作。
美國的一些媒體注意到了中國海上閲兵帶來的合作信息。《星條報》說,美國海軍參謀長拉夫黑德首次親率美國海軍艦艇到訪中國。一些亞洲研究機構認為,拉夫黑德此行意味著中美海軍在未來減少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網站說,拉夫黑德用“積極的”評價了目前兩國海軍的關係。“美國之音”網站說,拉夫黑德強調中美海軍要“加強合作,減小分歧”,表明兩國海軍的關係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拉夫黑德還盛讚索馬里打擊海盜的行動空前地推動了兩國海軍間的合作。
當然,在“中國軍事威脅論”囂張的時候,中國的海上閲兵不可能會引起一面倒的叫好,國際輿論中不乏憂慮、懷疑之論,是可以想得到的,是不用大驚小怪的。
如美國詹姆士敦基金會網站的一篇文章稱,像10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閱兵式一樣,青島的海上閱兵式旨在增強對武裝部隊的民族自豪感。在解放軍的軍事理論中,大閱兵及外國人的參觀被看作中國戰略威懾態勢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島的閱艦式和北京的大閱兵可以看作是對軍事現代化成就的展示,從而越是對中國威懾戰略的一種貢獻。
這樣行文比較隱晦、比較客氣,但是對中國海上閲兵動機的質疑躍然其上。
而一些國際輿論指責中國在走“大海軍”之路,那就是表示更直接的擔心了。
中國的軍事專家尹卓是高級研究員,有少將軍銜,長期從事海軍戰略、海軍發展戰略、海軍戰役、海軍裝備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他指出,對“大海軍”的理解,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方面,這反映了中國海軍發展壯大的事實;另一方面,這可能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炒作中國“大海軍”,使中國威脅論向海上中國威脅論的輿論趨向的發展。過去說的“大海軍”,實際上是指一些霸權國家,包括區域霸權國家和全球霸權國家,依靠海軍力量去侵略別人,動輒使用武力去解決地區矛盾或者雙邊矛盾。中國不主張這個樣子,中國海軍的發展符合聯合國的要求。在地區安全機制下,中國正常地使用和發展海軍力量。經過有關國家的協調,參加多邊的行動。中國不會動輒用軍事實力、用大國去壓人,中國只是想幫助聯合國,幫助地區安全機制,去維和、維穩。中國海軍限於防衛型的力量,所以發展是有限度的。中國海軍,不管是否具有遠洋作戰能力、遠洋威懾能力、遠洋兵力投送能力,這些能力的建設都局限在防禦的範圍內。中國絕對不會超出防禦的需要,去建設一支不必要的、侵略別人的力量。
尹卓的這一番話,比較恰當地闡述了中國海軍的戰略思維。
今年是中國海軍的大發展之年,三件大事引起世界輿論高度關注:一,派出軍艦赴亞丁灣。二,公開製造航母的消息。三,舉辦海上閲兵儀式。事實表明,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海軍進入了從“黃水”走進“藍水”的關鍵歷史時刻。我們衷心期待,無論水的顔色如何,中國海軍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信念決不應該動搖,自信、和平、合作的思維絕不應該改變,這正是今次海上閲兵帶來的重大啓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