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制度法修正通過之後續效應
地方制度法修正案通過之後,後續效應很多,至少如下:
(一)“先升、先選再併”、“先延再升、再選”或“先併再升、再選”:
“先升、先選再併”是說“先升格、先選一屆再合併”,現在台北縣縣長的周錫瑋玩的就是這一個套路,台北縣“先升格”為所謂的“新北市”、“北台市”等自創名稱的一個直轄市,將來“再(與台北市)合併”;原地升格先讓縣級的官員、縣議員先坐地調升職級、薪水和福利待遇,經過至少一屆四年之後,是不是合併則再說了?台北縣府會的動作私心太重,不僅違背“三都十五縣”的政見,也應該是與黨中央、“行政院”的規劃不同調,“先升、先選再併”此舉將會造成整體不必要支出與無窮盡的繁瑣作業程序。理論上,應當以“先延再升、再選(台北縣長、縣議員先延任一年後,併入台北市改選市長)”、“先併再升、再選(台北縣長、縣議員任滿,不改選,直接合併或縣長先由中央派代,或由任命台北市長兼代,直接併入台北市,一年後改選市長)”。高雄縣的情況與此相同,不另贅述。
(二)選區重劃:
當年“立委”選區的劃分是以每個選區三十萬公民數規劃的,未來“三都”的市議員選區最可能的方式將會依照現在的“立委”選區加以規劃、合併,以高雄市、高雄縣 為例,高雄市五席“立委”,高雄縣四席“立委”,一共有九個選舉區,市縣合併之後,高雄市和高雄縣預估應有五十二席的市議員,所以每區將會有六席或五席的市議員,高雄市市議員和高雄縣縣議員大約至少將有一半的現任者會失業,沒失業的將會遭遇高雄縣二十七個鄉鎮為數多達三百名的鄉(縣轄市、鎮)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激烈競爭或需索,大概只會剩下一張皮!
(三)行政區域調整:
“北北基”合併、高雄市縣合併的問題現在已經浮上檯面,未來的市區與其外的縣市如何順著都會人口的聚集、變遷而擴張、調整等,必須要有法源依據,地方制度法應有行政區劃法相配套才行,現在高雄市縣合併的問題之外,屏東縣應否被合併進來?還沒有引起討論,但並不意味著這在未來不會成為一個地方議題。另外,市內的行政區劃也必須合理劃分,以高雄縣為例,一些類似鳥松鄉這種行政範圍太小、人口過少的鄉鎮應與周邊鄉鎮合併,集中行政資源,裁汰冗員,提升行政服務品質。
(四)派系式微與重整
以高雄縣為例,經過市縣合併、選區重劃、興政區域調整等一連串變革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地方基層選舉為派系角逐的權力賽局,多年累積無數次輸贏分合後,成為今日的泛綠黨外余家班的黑派、泛藍農會系統的白派和漁會系統的紅派,加上晚近泛綠反余家班的新興楊秋興系統等,這些地方派系在未來都會因為前述的改變而改變。這些地方派系成員、樁腳本來就已經嚴重高齡化、世襲貴族化、內具排外同時又分殊裂解,在青年世代當中完全喪失選舉動員能力,除了新興的楊秋興系統不斷利用執政優勢有意識、有系統地甄拔優質新人擔任縣府主管之外,國民黨、民進黨的派系完全沒有在派系世襲貴族之外,提拔新人,一個沒有下一代的派系、政黨就不會有執政的未來,面臨變局後不思因應,其敗不怪!
(五)候選人的生涯規劃與政治動作
日前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等 56 個社團、學者宣布成立“高雄縣市合併公民監督大聯盟”,並發表由泛綠陣營學者曾梓峰、醫師曾貴海所共同擬定“縣市合併─歷史的責任”宣言,要以公民力量監督縣、市政府及議會,在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高雄縣、市合併計劃書送交中央,明年完成合併。揚言如果議員不支持高雄縣、市合併案,不僅要公布反對議員名單,還要動員連署單位在議員改選時採不支持立場。
在高雄市、高雄縣不同於台北市、台北縣,高雄市、高雄縣現在均由民進黨執政,高雄市區內藍綠之比為“49%:51 %”,其實差距不大,合併以後想當選的,要在幅員遼闊的高雄縣相當有基礎者才能當選,因為高雄縣最近選得最好的一次“單一選舉”是馬英九,但竟然還是輸給對手兩萬多票。台北市、台北縣正好相反,兩者都是國民黨執政,台北縣輸贏不明顯,台北市則藍軍遠遠勝過綠軍,所以合併以後想當選的,必須要在人口集中、眾多的台北市相當有基礎者才能當選。在台北,相對於郝龍斌,周錫瑋實在相形見絀;在高雄,相對於楊秋興,陳菊只能望其項背。候選人的局勢已經很明朗,北高都將會是同黨的競爭,對手雖然也不乏優質的候選人,但是沒有栽培的過程,就不會有開花結果的一日!不過,這次若是高雄市縣合併不成,楊秋興將會失去舞台,殘酷地在四年、五年後被選民淡忘,這也就是泛綠陣營的學者、醫師急於以宣言、聯盟促成此事的政治動機。楊秋興的清望在外,國民黨一直十分重視這個未來十年民進黨最有實力的可敬對手,泛綠團體急切的政治動作不管是否成功,已經為他種下未來府會不合的根苗!(作者 蘇嘉宏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