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愷:街頭路線與議會路線要交互運用
我補充說明一下,民進黨不是沒有價值理念,民進黨黨綱有價值理念,但去年520後沒有重新詮釋黨綱;民進黨過去八年執政,和黨綱背離很多。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過去國民黨一直講民進黨只有意識形態,財經政策一切外行,但這次全球金融風暴下,國民黨的財經政策表現的形象全部破壞;全球化下,台灣有一半的家庭經濟地位弱化,這個時候兩黨是扯平的。
在全球化下,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還有許多不公的問題,這個時候民進黨可把基本價值理念轉為以後投票行為是看經濟表現的投票行為。這是民進黨以前沒有的、可以改變民進黨沒有執政能力印象的機會。以前國外記者看台灣,認為兩黨只有統獨,其他都沒有;兩黨在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環保議題上沒有差異。但是,民進黨下台之後迄今,仍沒有在財經政策上凸顯和國民黨的差異。
民進黨在“立法院”只20幾席,92年以前也是如此。所以,我一直認為,街頭群眾路線不能放掉;街頭路線與議會路線要交互運用,不能自我放棄。
施正鋒:手段和路線要區隔
民進黨的結構性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林委員講到黨綱、競選主軸,歐洲政黨也未必一致,像歐洲有一些政黨,左派和右派,右派政黨通常都是內造政黨,當然黨綱和競選主軸一致,但外造政黨的黨中央和黨團勢力不一樣,也不一致,也未必可調整。
我強調手段和路線要區隔,街頭運動不能放棄。除手段外,路線也要強調,除“國家認同”、“國家定位”外,經濟路線上,外部的經濟脈絡和內部的分配都沒有處理好。從這來看,台灣都是重商政黨:陳水扁上台後照顧財團,可能某種程度是因為要改變民進黨的反商情結,所以讓財團進去。
另外剛才向愷講,外部力量不見了,這牽涉到中間路線、中間選民。我認為,在台灣應沒有獨立選民,講的是中間選民;獨立選民是抄美國、新中間路線是抄英國,結果抄成四不像。陳水扁執政最大的罪過,就是外部力量不見了,所有知識分子、社團都被收編,全部變成“國策顧問”。所謂公民社會,就是知識分子變得沒有批判能力還是不敢做批判,這些人沒有批判能力,未來我也不敢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