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他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者,但也是研究東西文化方面的專家,再加上厚積薄發,近來他以其中西文化比較的專著享有隆譽。也正惟其科技出身,獲得更為客觀嚴謹的視角,才能對東西方文化關係有更冷靜公允的評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有更透徹的認識,其結論亦更有說服力。
據加拿大《環球華報》報道,採訪吳大品時,他特別提到今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從“五四”到“文革”再到改革開放,中國在曲折中前進,所以為中華文化正本溯源有特殊意義。
通往中國文化之橋
2007年,吳大品(Tai P. Ng)用英文撰寫的《中西文化》(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出版。
吳大品解釋說,這本書的寫作初衷,就是能讓背景不同的中西方人士,增進對相互文化的了解。長期生活在海外,吳大品深切感覺到,西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文化有一定成見。這倒不一定出於惡意,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溝通所造成的。如果沒有比較深層次的交流,這種成見不但會長期存在,還會繼續加深。
他認為,像澳大利亞當年實行過所謂“白澳”政策,種族歧視是歷史產物,雖然已時過境遷,但各種誤解依然存在。當今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各族裔間不要互相埋怨,而要互相理解。
消弭誤解首先要尋根探源,明白誤解是怎樣產生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為此,吳大品先後參考了很多資料,下了扎扎實實的功夫,所以他的這部專著寫得很充實,是浩瀚學海的濃縮精華。
吳大品表示,中華文化以陰陽調和為本,講一分為二相輔相成,講聯繫變化全面發展;但西方文化卻是“純陽”,沒有“虛無”的概念,希臘數學里甚至沒有“零”,而這在老莊道家裡占有重要成分。一本《易經》,可看陰陽調和,做人的方法,對大自然的見解,乃至整個世界觀。 中國哲學講究“氣”,講究“與萬物為一”,把宇宙視為動態的有機體,導致一種內向化的思索模式,這也與西方外向化的思想行為相異,由此產生不同的歷史景觀。
與女兒合作詮釋
從閱讀層面的反饋看,第二代土生華人對吳大品著述的興趣也非常濃厚,他們要了解中國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中西文化》是專門寫給西人看,有的朋友表示,書中理論太深,於是吳大品與女兒合作,在原著基礎上重新寫了一部,主要從第二代年輕人的思路,剖析中西文化比較。
吳大品的女兒吳華耘出生在加拿大,父女倆的思想交集,可以更真實更細膩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特性。
如果西方對中華文化缺失了解還情有可原,令吳大品心緒難平的是,不少同胞對中華文化精神也不清楚,甚至存在很深偏見。 他希望借這本書,能讓以英語為母語的土生華裔和主流社會了解中華文化。
隨後此書又通過香港學者徐昌明的合作,譯成中文出版。中文版書名是《中西文化互補與前瞻——從思想、哲學、歷史比較出發》,反映了論述內容的主旨:中西文化之間是互補而不是競爭。翻譯很忠實,不過吳大品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補充,是英文版所沒有的。這樣做主要照顧中文讀者,例如有些常識性的東西就無需贅述,可以更豐富地展開論述。
對下一代講中國文化,吳大品說一定要結合需要,要踏實持平以理服人。以不卑不亢的態度,為扭曲的中國歷史討回公道,並視此為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