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場景 |
1960年底,美國中央情報局號稱完成了他們意義最為重大的一項使命:終於確認了中國核計劃的存在。肯尼迪和約翰遜兩屆政府的最高決策班子,在上世紀60年代相當多的時間裡,就如何對中國核計劃作出反應,以及用軍事或外交手段來遏制中國的核計劃;中國核計劃對東南亞和世界局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如何謀求蘇聯合作對付中國的核計劃等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和辯論。在這其中,使用武力打擊中國核計劃的方案,不僅被提出,甚至已經有了雛形。然而,當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些處心積慮設計的打擊計劃轉瞬間化為泡影。中國昂首挺胸跨入了核大國的行列。
中國的核計劃始於50年代中期
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計劃始於50年代中期。1953年,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向國家提出建議,發展自己的原子能事業。1955年1月,中央書記處召開專門的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我們國家已經知道有鈾礦,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一年後,在《論十大關係》中,毛澤東再次提到:中國“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然而在60年代初,美國人對中國的核計劃並不十分清楚。直到1959年的9月,美國才得到了蘭州氣體擴散廠的照片。1960年8月,美國間諜衛星才第一次得到中國的有效圖像。而因為航程的關係,U-2偵察機也很難飛到羅布泊這樣深遠的中國內地。
1960年底,美國的情報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開採鈾原料以及建立濃縮鈾工廠,大約是用鈾來生產鈈。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大約能在1961年底接近完成,它會在1962年提供鈈。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如同其他核國家一樣,其關鍵成分是鈈而不是鈾。因為要把濃縮鈾作為原子彈材料的過程是比較漫長和艱難的,而作為第一代的原子彈,只需要較少的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