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華人維權行動
《明鏡》的反華文章,使德國社會對華人的態度急劇惡化。周堅告訴記者,旅德華人一度“感覺像二戰前夕的猶太人”。他們忍無可忍,決定反擊。
2007年10月20日,在中國留德學者學生團體聯合會的倡議下,“講事實,反誤導”專題討論會在法蘭克福召開。來自德國各地數十個僑團的華人聚集在一起,商議如何應對《沙粒原理》一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會上,周堅建議訴諸法律。對此,有人表示反對,也有人猶豫不決,原因是德國法律太複雜,勢單力薄的華人既找不到可靠的律師,又缺乏充足的訴訟經費。此外,在打官司方面,《明鏡》是“江湖老手”。自1947年創刊以來,標榜以“政治批評和嚴肅政治評論”為宗旨的《明鏡》,多次因不實報道引火上身,成為法庭上的常客。因此,它雇了一大批媒體法、刑法專業律師,為自己保駕護航。而且,《明鏡》早已是德國公認的主流媒體,就連德國政府也忌憚它三分。 “華人要控告《明鏡》,簡直就是虎口拔牙。”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時,旅德多年的餘安東老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我20年前到德國時,就有朋友說過,華人想在海外有大發展,必須過兩個關,一是敢借錢,二是敢打官司。過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對外籍人來說,西方法律中所規定的權利,除非你自己敢於維護,否則就形同虛設,任人踐踏。對我們華人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我們跨不出集體維權的第一步,就永遠無法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 餘教授的這席話,打消了與會者的疑慮,大家決定由周堅負責訴訟事宜。會議最後決定,通過媒體批駁、抗議示威、司法訴訟這3種途徑,集體反擊《明鏡》。
周堅的確是個合適人選。今年41歲的他來自上海,21歲那年到德國勤工儉學,在柏林自由大學學醫。其間,他在柏林工業大學旁聽企業經濟學,接觸了德國《民法典》、《商法典》、《公司法》等法律知識。1998年,周堅棄醫從商,自此對德國社會的接觸和了解更加深入。但是,他多次遭到德國商業夥伴和律師的欺騙,也曾遭受法庭的不公平對待。這讓他看清了德國司法現實中的諸多不公現象,促使他下決心自學法律維權。《明鏡》“黃色間諜”報道出台前一個月,他剛剛通過復旦大學的法學本科畢業考試。
肩負重任的周堅並不孤單。華人準備與《明鏡》打官司的消息傳開後,很多華人都表示支持,認為哪怕最後在形式上不能獲勝,這一行動也必將向德國社會表明華人維護尊嚴的決心。
一開始,旅德華人依然希望能通過訴諸媒體、交流討論等溫和方式,獲得一些正義、理性德國民眾的關注和支持。周堅利用空餘時間,翻譯了《明鏡》的這組辱華報道,讓更多不懂德文的華人、國內讀者了解《明鏡》的誣蔑行徑。他還用德語撰寫了一篇題為《“傲慢的棕色”反華攻訐》的反駁文章,表示“這種針對亞洲崛起者狂妄的猜疑,來自於‘曬成棕色者的’傲慢與社會偏見,其根源是西方殘留的殖民統治者意識形態,這讓他們不能平等看待、尊重其競爭對手……”不少華人也參與到撰文反擊的行列中來。但是,德國媒體對這些不同意見不登不載、不予理睬。缺少華人聲音的德國社會,自然鮮有對華人的理解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