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看他說話不多,辦起事來都有板有眼。”李成雄說,當時提倡學校搞校廠結合,校村結合,老師和同學們都要定期到對口的農村和工廠去參加勞動。王榮雖然塊頭不大,但畢竟是團支書,他把學校老師交代的工作幹得井井有條。“頭腦很清晰,很聰明”。
那時“文革”余波還沒有結束,學校班級之間甚至同一班級裏都能出現不同的派別,在他們班,基本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現年72歲的班主任老師司界國表示,文藝班本身並不好帶,活躍分子很多,造反情緒依然存在。高中的六個班之間矛盾也很突出。有的班因為學生鬧得太厲害,根本就沒法上課,老師都被轟走了。“不好帶,所以把我派去做班主任。”司界國說,他管學生的能力學校比較認可。在他記憶中王榮歲數小、個頭不高,人無論到哪都不說話,見面會笑一笑。但司界國很快就感覺出來,王榮很聰明。
剛入學校時,作為班主任的他要安排學生座位,在這個文藝班裏,實際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特長,有一些人只是隨機選擇,本身無文藝特長。司界國當時就此徵求同學們的意見,當時他問到王榮,如果把比較懂文藝的學生排在一起坐,好不好?王榮直接回答:不太好,如果這樣安排座位,會造成文藝特長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隔閡,應該將文藝特長生與其他同學混在一起,這樣同學們之間感情才會融洽。如果一旦班上形成派系,老師的工作也不好做了。
司界國考慮一番之後,認為王榮的意見很好,遂採納之。
在整個高中階段,司界國感覺王榮與同學們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很好,“他從來沒有刻意區分城市和農村的學生,或者有文藝特長和無文藝特長的學生。”司界國說。“他的好處是能把有文藝特長的同學和不學文藝的人關係拉得很近,這個工作是不容易做的。”
司界國另一方面的感覺是王榮肚量很大,無論別人從哪方面說他什麼,他都不會生氣。“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一點都不感到奇怪。”司界國說,王榮考上大學之後,走的路每一步都很踏實,並且耐得住寂寞。“遇到他給他捎個信兒,祝他有更大進步。有時間回老家來看看。”司界國說。
下鄉插隊 挑糞灌田,嘆掙錢不易
1975年,王榮高中畢業。像其他同學一樣,他要下鄉插隊。他去的地方是天場鄉。其時王維標正在天場鄉做書記。從書齋裏出來的王榮有生以來第一次嘗到高密度的田間勞作滋味。王維標說,王榮插隊雖然就在他們身邊,但該幹的活一樣也不能少。
挑大糞、澆灌田地是經常的事。有時也會有些比較重的活。王維標記得一次王榮跟鎮上的人一起出河工(治理河道工程),推著小推車,運了滿滿一車石料從橋上往橋下的船上倒,因為塊頭小,卸料時小車一翹,差點把他帶到橋下面去。
雖然王榮一直沒有喊苦,但據王維標介紹,有一次他工作了一天,回來對媽媽說,幹了一天活,掙五毛錢,掙錢真不容易。王維標說,他自己那時的月工資是30塊錢左右。
王榮的母親說,那時候其實就是給家裏增加一個勞力。王榮也確實頂一個人用。有時候他幹活回來得早的話,也能自己先做好飯,等著父母回來吃。
王榮顯然對這段插隊的經歷沒有忘懷,天場中學校慶的時候,他曾經專門到學校去看過,雖然他從來沒有在這個學校讀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