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中國六十年:中國紅色記憶駛入新天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30 12:19:03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電/青磚黛瓦鑲嵌西洋雕花,中西合璧的風格,一座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民居,建於1920年秋。

  1949年,當剛剛解放了上海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尋找建黨時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時,這座建築的旁邊還是大片農田。

  新華社的特稿指出,60年彈指一揮間。這座當年的私宅,曾經為中共一大提供了會議場所並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如今已成為新中國的重要博物館,而中共也已經帶領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擺脫了積貧積弱,使其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今天,紀念館邊上的農田已被上海時尚生活的新地標——新天地商業區所取代。夜間,這座“資本家”投資興建的消費天堂將中共一大會址掩映在一派璀璨、華麗的燈火之中。

  中共誕生地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召開,標誌著這個政黨的誕生。來自各地的10餘名與會者中包括28年後成為新中國第一任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

  中共成立時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如今全黨人數已經超過7400萬。這個黨領導人民在1949年創立了新中國。

  步入會議原址的廳堂,桌、椅、玻璃花瓶、白底彩繪茶具及電燈等均以原貌陳列,精細到當年使用過的煙缸、火柴盒架及電燈開關,也不例外。

  走進紀念館展廳,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長卷徐徐拉開。國家一級文物——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譯本,安放在展廳正中央的密封櫃內。一大會址館藏李大釗個人肖像照原件和他的英文打字機等罕見文物,環繞於《共產黨宣言》四週。

  1952年9月,中共一大會址辟為革命紀念地對外開放。在文化大革命這個特殊時代,會址經歷了一段特殊的“紅火”時期。數以萬計的工人、農民、軍人、學生被組織到這裡來“朝聖”,對許多人來說,上海只是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那時的他們認為吃西餐和追求物質享受和文化娛樂是腐朽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只有色調灰暗、單一的著裝和生活才是社會主義。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倪興祥說,這種思維,隨著歷史的進步,被證明並不正確。如今,一大會址和新天地都成為了中外人士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窗口”。

  2008年,一大會址接待中外參觀者35萬人次,平均每天迎來約1000人。2009年上半年,有超過8萬人自發而來。近年來,來自境外的參觀人數增長了10倍。

  73歲的退休工人張有山,在兒子陪同下特地從遼寧撫順來到上海,參觀一大會址。張有山的兒子張會說,老人在臨退休前終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父親有個心願,一定要來這裡看看。

  正在上海實習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唐潤心冒著酷暑來到一大會址參觀。唐說:“對於一大會址和毛澤東的故事,我都很感興趣。”

  “一大會址是一座老房子,與上海很多的老建築一樣,保護得很好。”她說,“去了一大會址,一定會順道觀光‘新天地’,這是香港人在上海投資的一個‘地標’,我的一些同學還夢想在‘新天地’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中共一大會址工作了5年的裘曄鳴幾乎與改革開放同齡。如今已是上海“十佳”講解員的他說:“走出一大會址的門,外面的世界‘誘惑’很多,不過我堅守在這裡,我的父母為此感到驕傲。”

  但他也透露,自己的妻子偶爾也會為此抱怨,畢竟這是一份清苦的工作,踏出一大會址的門檻,就是一片時尚的“花花世界”。

  中共一大場景的蠟像陳列,是參觀者最愛停留觀看的展區。裘曄鳴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些大學生不僅聽得很仔細,還留下來打聽中共創建時期的“幕後故事”。

  “我每天都讀報、看書,為的是不被觀眾問倒;當講解員也不容易,不僅要熟背解說詞,還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裘曄鳴說。

  據了解,隨著老一輩講解員陸續退休,中共一大會址的講解員逐步年輕化,“80後”成為主力,其中最年輕的出生於1987年,他們還負責輔導60多名更年輕的少年志願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